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西雅樂

「陜西秦箏」之《秦桑曲》《百花引》

【大紀元6月26日訊】歷史淵源

箏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形成並流傳於秦國(今陜西、甘肅一帶),史稱秦箏。李斯《諫逐客書》說:「夫擊瓮扣缶,彈箏搏髀,而歌乎鳴鳴,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這是李斯批評秦始皇的一段奏文。對秦始皇“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用人政策,以樂器選用作為比喻,對秦始皇提出了中肯的批評。

“瓮扣缶,彈箏搏髀”這組秦地的民間樂器,李斯稱之謂“真秦之聲”。其中“瓮與缶”皆是瓦制的打擊樂器,“搏髀”即拍大腿用以擊拍合歌。唯獨箏是旋律樂器,故說箏是秦地代表樂器,所以後人有“秦箏”之說。

隨著歷史的變遷,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蒙古等地,因各地方的語言特色、風土民情及不同的習俗,並融匯了當地民間說唱和器樂,乃形成了不同風格特點的地方流派,基本上可粗略的分為陜西箏派、河南箏派、山東箏派、浙江箏派、潮州箏派與客家箏派等派別。由於陜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因此本篇文章即針對陜西箏曲的兩首較具代表性的古箏演奏曲作為介紹。

箏,源於秦而盛於唐。唐朝(公元六一八年至九○七年)白居易《夜箏》詩:「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但在箏的發源地,即今之陜西地區,「真秦之聲」的箏樂卻近於絕響。近些年來,秦地的演奏古箏的音樂家們有感於此,吸收當地的戲曲和民間音樂,改編與創作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如「秦桑曲」、「百花引」。

樂曲介紹

「秦桑曲」是根據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春思〞一詩:“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帷?”之詩意,以「秦桑」為題,選用陜西地方戲曲音樂「碗碗腔」、「郿鄂腔」的素材而創作(註:陜西三大劇種秦腔、眉戶、碗碗腔之一,如同南北管、歌仔戲等戲曲音樂中的曲調及唱腔…)。



這首樂曲吸收了陜西碗碗腔的音調,並運用秦地各種特有的音韻,因此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樂曲內容既保留傳統亦運用新的演奏技巧和創作靈感,以細膩委婉的風格,慷慨抒情的旋律描寫一位年輕女子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百花引」採用迷胡音樂中的“採花”、“滾南瓜”等曲牌素材。(註:迷胡也叫眉戶,是陜西三大劇種秦腔、眉戶、碗碗腔之一。)表現了春光明媚、百花爭豔、萬紫千紅、欣欣向榮的美麗畫面。

技法說明

兩首箏曲的結構特點:

(1)此流派風格多表現右手大指雙音彈奏與左手上滑音的結合

(2)於左手吟、揉、按、放等表韻的安排,大量運用顫音技巧

(3)曲中的「4」音均比本位音略高,但不及「#4」,「7」音則比本位音略低,但又不及「ь7」的音準要求。

兩首箏曲的技巧特點:

(1)著重手臂鬆軟度的控制,以顫音的技巧刻劃出悲痛情緒的起伏

(2)於右手演奏技巧上著重於手腕關節與大指關節的靈活運用

(3)演奏進行中,該曲按音和滑音的連續使用較多,在左手按放過程中,易出現多餘的下滑音,故用大指配合食指、中指按弦的連續動作來完成,以避免出現多餘的下滑音,

(4)節奏變化能掌握精準,音樂的標點符號清晰明確

(5)強弱處理與音樂色彩的層次設計

「秦桑曲」的音樂素材則來自於陜西地方戲曲音樂,無論是「郿鄂」的聲腔或是「碗碗腔」的音調,運用均十分自如,思婦的音樂形象刻劃鮮明,親切,感人。曲中的「4」音均比本位音略高,但不及「#4」,「7」音則比本位音略低,但又不及「ь7」,如果能熟悉一些陜西地方音樂,相信對此曲的演奏是會有幫助的。

「百花引」亦取材自陜西地方戲曲音樂,前後兩部分為微降「7」、微升「4」具有軟音(哭音)幽柔的效果,中段為本位「4」、「7」具有硬音(歡音)歡樂、剛勁的效果。

這是兩首極富地方色彩的箏曲,也因此獨具韻味的陜西箏曲也就隨著歷史變遷被廣為流傳。@*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