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二十一日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表示,社會因不婚及不想生育想法增加,今年出生嬰兒數預估將降至20萬4千人,婦女平均生育數也將降至1.1人,要扭轉超少子化現象,社會應有分擔父母生育子女的機會成本觀念。
經建會指出,據主計處最新公布,國內未婚人口中,年齡在30至44歲的男性未婚比率達29.1%、較女性20.8%高出甚多,國人對婚姻價值觀改變,連帶影響生育率降低。
經建會 8月將公布每二年統計一次的人口推估報告,對國內人口何時停止成長、幼兒及老年人口數目的變化將提出最新推估。
在此之前,經建會透露,總體觀察,台灣因出現超少子化,除了未來總人口減少外,勞動人口也將減少。
經建會表示,台灣婦女總生育率自1884年起降至替換水準2.1人以下後,2003年再降至1.23人,已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自1998年至今年,出生嬰兒數由27萬人,預估降至20萬4千人,而婦女平均生育數將由1.5人,預估降至1.1人。
另外,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則由8.3%,預估增至10.4%。
經建會強調,台灣超少子化的出現,與近幾年結婚與生育年齡雙雙延後及有偶婦女比例下降有密切關聯,要提升生育率,政府研擬中策略,包括國民年金、全民健保、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稅制改革、促進就業、及吸引專技移民等,另建議需從4方面來考量。
經建會說明,這4方面包括降低父母生育子女的機會成本、減輕家庭養育子女的負擔、改善學前幼托體系及加強減輕家庭育兒壓力的宣導。
其中在降低父母生育子女的機會成本方面,經建會認為,當社會對願意承擔生育及養育子女責任的父母提供幫助時,就會提高生育慾望及提升女性勞參率。
經建會強調,因此,去設計建構一種隱含福利理念的制度,創造一種社會環境,讓更多希望生育並享有育嬰假機會的父母,不致因擔心企業會感到負擔感而卻步的政策,才能讓想生小孩的父母得到真正的協助。
此外,經建會認為,未來政策設計上應以孩子為單位,設計直接減輕每一位子女托育及教育費用的政策,幫助家庭對第2或第3個出生子女的負擔,或許才是真正能減輕父母照顧兒童負擔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