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學者建議從供給面源頭解除通膨威脅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聲肇台北十一日電)劉兆玄內閣的擴大內需方案未針對「輸入性通貨膨脹」供給減少的主因下藥,可能難以奏效,政大經濟系一位教授今天表示,根本解決之道在於總合供給面。

這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教授說,政府計畫動用的1160億元,拿來抑制油價上漲綽綽有餘,還可引發一連串「穩定國內物價」效應,讓台灣遠離或至少降低通膨威脅。

立法院預算中心「政府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特別預算案評估報告」指出,擴大內需與穩定物價這兩個目標互有衝突,為避免通貨膨脹,政府應同時提出「良善配套措施」。這位政大教授就配套提出他的看法。

他說,政府替台塑石化減免的油品貨物稅半年就達70億元,以4月份台塑石化油品外銷占87%的高比例看,受惠的是外國消費者與台塑石化,不是台灣島上的居民。他認為政府若只想照顧國內消費者,就只需「吸收」那13%內銷的國際油價上漲成本。

劉兆玄內閣的政策是替中油和台塑兩大石油公司「吸收」20%進口原油成本,若要全盤解決國際油價上升的成本壓力,亦即100%吸收,半年僅須補貼台塑石化350億元成本,加上中油,共需700億元。這位教授說,政府以免收貨物稅或其他方式,彌補兩家石油公司700億元生產成本上升,原訂每公升漲6.5元的壓力,就可免除了。

政府既然拿得出1160億元「擴大內需並穩定物價」,當然也拿得出700億元將油價上漲的「源頭」移除,油品生產成本就不會增加,供給成本將下降,形同「總合供給」上升,物價自然回跌,同時實質GDP(國內生產毛額)也會增加。

也就是說,若正本清源,把錢用對地方,就可同時解決物價上漲和經濟成長停滯兩大問題。反之,教授說,僅從需求面下藥,以擴大內需刺激經濟成長,「總合需求」增加,而供給不變,物價必然漲得更兇!

立法院的評估報告也指出,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激發民間消費與投資,以創造需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會「推升物價上漲」;為避免通貨膨脹惡化,「宜有良善配套措施」。

報告建議的配套包括:穩定大宗物資供應來源,以降低市場對供需失衡的預期;獎勵勞動與生產技術創新,以提升生產效率;採行適當的貨幣政策;將民間游資導入公共建設,以紓緩通膨壓力。

這位政大教授說,「正確處理」輸入性通膨源頭,還可節省其他預算,例如,要替農民負擔70%肥料上漲的16.4億元預算,就可省下來,因為油價不漲,台肥的生產成本不會增加,其成品售價當然就可不漲。

另一綜合效應是,台電的燃料成本未增加,電費也就不必調漲了;油電、燃料不漲,小吃店也就沒有漲價的理由,甚至運輸業也找不到人力之外的成本上漲的理由。

再說,他表示,過去兩個月,國際市場的原物料包括小麥以及貴金屬價格已持續下降,台灣在國際一片通膨聲中所受到的威脅,至少不會像別的國家那麼嚴重。

這「正本清源辦法」唯一的「缺點」就是無法鼓勵節約能源。他建議採取配套措施,譬如,短期內,可增加「污染稅」,就可鼓勵民眾減少開車或開小車,社會整體耗油量自不會快速上升;長期則鼓勵替代能源的開發與運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