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北回歸線立標100年 六代地標各有故事

【大紀元6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一日電)全世界第一個設置的北回歸線地標─嘉義縣北回歸線地標塔,立標至今剛好滿百週年,目前共有六代地標塔豎立在嘉南平原上,雖然其中有四座是縮小模型,但每一代地標塔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頗能引人思古幽情。

北回歸線太陽館館長邵冰瑩表示,北回歸線是每年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半球的緯線,目前全世界共有九座北回歸線標誌,分別位於台灣的嘉義縣水上鄉、花蓮縣瑞穗鄉和豐濱鄉,其他六座則分布在廣東、廣西和雲南,其中以嘉義縣的地標興建最早,因此也最彌足珍貴。

邵冰瑩指出,目前在嘉義縣北回歸線廣場,共有六代地標,每一代地標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例如第一代地標興建於1908年(民國前四年,日治時代明治四十二年),當年是日人為了慶祝台灣縱貫鐵道全線通車而設,設置緯度為北緯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秒五一。

她說,第一代地標塔是以竹子為材質,當年日本人在嘉義市西南方三點三公里處,也就是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北回車站前的稻田中,設置一座大型的「北回歸線標」,成為全球第一座北回歸線地標,但這座地標塔,卻在1917年的颱風中被催毀,但並未全毀。

有鑑於第一代北回歸線地標已嚴重受損,1921年日本人又在原地以木頭搭建第二代地標,1923年日皇裕仁以皇太子身分來台巡視,在前往阿里山旅遊後,途經水上鄉時,發現北回歸線地標竟以木頭搭建,當場指示改建為水泥塔,並於1926年改建完成,第三代地標由此誕生。

至於第四代何時興建,目前已無從考證,大約是建於1934年至1936年間,卻毀損於1941年十二月十六日發生的草嶺大地震,並於1942年拆除重建。

重建後的第四代地標,毀損於1964年一月十八日震央在台南縣白河鎮的「嘉南一一八大地震」,為了保存地標,於是由水上鄉公所進行整修,並購得周圍民地,擴大規劃,成為第五代的北回歸線標誌。

第五代地標從1968年整建完成後,矗立至今,期間因台一線省道拓寬,第五代地標塔剛好位於預定道路旁,經當時的水上鄉長鄭來居爭取原地保留,終究獲得上級同意而保留至今。

1988年十月,也就是立標八十週年時,水上鄉籍企業家曾老吸捐獻新台幣一千五百萬元,加上中央、省府各配合一千七百萬元,以及縣府兩百萬元,進行第六代地標館主體工程興建,並於1995年完工,由於地標塔形狀像飛碟,因此有人稱它為「飛碟」或「幽浮」。

1999年,北回公園道路拓寬時,挖出了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十餘具骨骸,因此有人建議在北回歸線地標旁建立一座二二八紀念碑,來弔念這些受難者。

根據地方文史工作者表示,二二八事件是在第四代地標塔年代發生的,當時全台暴動,嘉義居民為了防止國民政府軍隊攻打嘉義市,許多民眾都加入圍堵機場的行列,軍民對峙開戰,雙方死傷慘重,由於民軍死亡人數過多,無處掩埋,有一部分就埋在北回歸線旁的排水溝內。

在縣長陳明文的推動下,第六代地標塔改建為北回歸線太陽館,第二期工程已於2005年十月二十二日完工並正式開幕,成為全台唯一可以供民眾進入參觀的地標塔。

陳明文表示,北回歸線並不是在固定的位置上,它會南北漂移,根據天文學家研究,北回歸線漂移到最南端的屏東、最北端的台中,一個週期要一萬八千年,如今距一百年前興建的第一代地標塔,約往南漂移一千四百公尺,如果從地圖上來看,大約在水上鄉柳林國小的北方。

邵冰瑩也指出,根據1976年召開的第十六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2000年北回歸線的位置在北緯二十三度二十六分二十一秒四四八,專家據此推算出今年在北緯二十三度二十六分十七秒七零零三,已經遠離百年前興建的第一代地標位置了。



今年是北回歸線立標一百週年紀念,嘉義縣長陳明文一日在第六代地標館前,訴說北回歸線的故事。陳明文指出,第六代地標館因形似飛碟,因此也被稱為「飛碟」或「幽浮」。//中央社



今年是北回歸線立標一百週年紀念,位於嘉義縣水上鄉的第五代(右)、第六代(左)地標,矗立在嘉南平原上,背後卻有一段可歌可泣的二二八悲劇。//中央社



今年是北回歸線立標一百週年紀念,位於嘉義縣水上鄉的北回歸線公園,有一幅二二八受難者陳澄波繪製的「北回歸線地標」,作品完成於1921年,畫中是第二代地標。//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