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漲種稻成本高 農民無奈不排除轉作
【大紀元6月1日報導】物價聲聲漲 朝野忙因應專題系列(五)(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一日電)油品價格調漲之後,各類民生物資都蠢蠢欲動,連以種植稻米為生的嘉義縣農民都能感受到高油價、高成本所帶來的壓力,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很「認命」地忙於耕作;已有農民說,如果種稻成本還是居高不下,明年二期稻作不排除進行轉作,至少還能獲得政府的補貼。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連忠勇表示,油價調漲之後,肥料、農藥也會跟著調漲,由於耕耘機、收割機、稻穀烘乾機都需要用油,因此,農民播種、耕耘、收割、烘乾、運輸等成本與工資勢必增加,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統計,這波油價調漲,每公斤稻米成本將增加零點二七元。
連忠勇指出,嘉義縣水稻種植面積有三萬二千二百三十四公頃,年產量十九萬一千七百五十二公噸,種植面積僅次於彰化、雲林,佔台灣稻米種植面積的第三位,由於嘉義縣幾乎都是「小農」,農民耕種面積小,面對高油價時代的來臨,各種成本提高,令農民感到非常無奈。
他說,「小農」向來是台灣的弱勢族群,辛苦地耕種,扣除成本,每期稻作每公頃的淨利還不到新台幣十萬元,收入這麼少,實在很難養家活口,也難怪農村人口外流,而農民年紀也都偏高,真正務農的人,年紀多半在六、七十歲以上。
民雄鄉農會總幹事涂文生則指出,這波油價調漲對農民的衝擊很大,台灣農產品的品質這麼好,價格卻這麼低,油價調漲,肥料、農藥等都要漲,如果逼得農民無法生存,很難保不會有下一波的農民運動。
涂文生表示,油價調漲,連帶農民的經營成本提高,雖然今年的一期稻作,政府收購價格提高二元,每台斤從新台幣二十一元提升為二十三元,但依過去的經驗,仍無法彌補物價波動所帶來的衝擊,這是農民最感無奈的地方。
由於農田不能荒廢,所以,農民縱然虧損,也要勉力耕種下去,否則就要進行轉作。由於油價剛調漲不久,大部分農民都還處於觀望態度,不過,已有農民開始盤算,如果種稻划不來,不排除明年二期稻要轉作田菁或大豆,好歹政府每公頃最高還有四萬六千元補貼。
另外,根據農委會統計,今年以來國內肥料的供應量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十四,但農民還是買不到足夠的肥料,尤其中南部最近已爆發搶肥料大戰,在油價調漲之後,甚至連動物糞便也有農民搶著要,一包三十公斤裝的有機肥料,市面上可以賣到一百元。
國立嘉義大學動物試驗場主任吳建平指出,動物的排泄物,往住容易成為環境的污染源,但經過適當發酵或除臭處理之後,就能變成有機肥,尤其隨著科技的進步,除了傳統堆肥或曝曬外,也可以加入益生菌以機械攪拌,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有機肥料。
在油價高漲、成本提高的年代,農民如何因應?嘉義縣政府農業處長連忠勇表示,台灣的農民努力而認命,雖然種田賺得少,但他們還是一期一期地種下去,由於農村生活多半自給自足,在花費不多的情況下,也就習慣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日子,至於農業成本提高,很多農民也只有勒緊褲帶,認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