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槍桿子裡出政權:讀孫中山與「五四」學生的一段對話

——孫中山的歷史性遺憾之一

傅國湧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5月7日訊】讀《孫中山集外集》,孫中山和「五四」學生的一段對話讓我陷入了深思之中。

——1920年1月,北大學生張國燾、康白情、許德珩及一位天津女學生到上海拜訪孫中山先生。孫中山說:「你們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動是很好的;你們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但你們無非寫文章、開大會、遊行請願、奔走呼號。你們最大的成績也不過是集合幾萬人示威遊行,罷課、罷工、罷市幾天而已。如果我現在給你們五百支槍,你們能找到五百個真正不怕死的學生托將起來,去打北京的那些敗類,才算是真正革命。」

許德珩等回答:「孫先生也掌握過幾萬人的部隊,何以革命還是失敗了呢?新文化運動反對舊思想、舊勢力,在那裡艱苦奮鬥,學生們赤手空拳不顧生死的與北京政府抗爭,只因為沒有拿起槍來,就不算革命嗎?」(244頁)

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無論上層的宮廷政變,還是下層的農民起義)都是暴力造成的,近代以來的歷史也反覆地表明,暴力,只有暴力才是決定中國政治的最後聲音。

辛亥革命正是因為袁世凱憑藉了手中掌握的暴力工具——北洋軍,既迫使清帝退位,又迫使革命軍妥協讓步的。袁氏稱帝則不但面臨著西南的武力反抗,而且他嫡系的北洋大將段虎、馮狗等也紛紛投了反對票,因此他才不得不脫下皇袍,在一片叫罵聲中死去的。

此後中國舞台上上演的一出出都是武戲,督軍團也好,張勳復辟也好,馬廠誓師也好……,所謂直系、皖系、奉系都只不過是暴力的代名詞。

追求民主共和,締造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孫中山先生也不例外,在他一生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關注暴力問題。辛亥革命之前,他自述有十次武裝起義的失敗。辛亥革命以後,從二次革命、肇和軍艦起義到廣東陳炯明叛變,他所重視的也是暴力。所以他才會對「五四」學生說出這番話,暴力革命的傳統已經滲入他的骨髓裡,所以在他看來,「五四」運動只是赤手空拳地與北洋政府抗爭而已。

的確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次權力的更迭是和平的,整個中國史就是一部充滿了血腥味、火藥味、刀光劍影的歷史。孫中山在黃埔建軍以前並沒有自己親手建立的軍隊,所以在和袁世凱、和形形色色的軍閥打交道的過程中,總是屢屢受挫,發出了「南與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的感嘆!國民黨也只有在掌握了一支強大可靠的軍隊以後,才能到南京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政權來。這是孫中山晚年留給他締造的國民黨、蔣介石的遺產。孫中山去世前並沒有選擇蔣介石為接班人,他當時的安排是由胡漢民負責民政,汪精衛負責黨務,廖仲愷負責財政,蔣介石則是掌握軍事的人選。但在一個槍桿子決定一切的時代,注定了這個黃埔軍校校長將成為國民黨的頭號強人,這是中國式的必然邏輯。孫中山對此無可奈何。

同樣,共產黨如果不緊緊依靠槍桿子,就根本談不上1949年趕跑蔣介石。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當時還年輕的毛澤東在「四一二」的血泊中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名言,走上井岡山,開創了一條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暴力奪取政權的道路。但20世紀對槍桿子如此的重視並不是從他開始的,小站練兵起家的袁世凱懂得其中的奧秘,黃埔建軍起家的蔣介石也懂個中三味,連深受西方近代文明影響的孫中山也認為只有拿起槍桿子才算「真正革命」!

「五四」的重大意義之一就在於它給中國提供了另一種有別於暴力革命傳統的先例。它並不訴諸武力,它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思潮的力量,立足於文化啟蒙,喚醒青年、號召民眾。它反對舊思想、舊文化、舊勢力,倡導新思想、新文化。並不是從政治入手,以奪取權力為目標。這一些是一輩子從事暴力革命、政治革命的孫中山所不能理解的。他雖然在「五四」運動後也領悟到思想的重要性,但在他這裡思想永遠是服務於政治的,是第二位的,不具有自身獨立的價值。他的「心理建設」 ——「知難行易」也僅僅是為了政治的需要提出來的。在近代社會激烈的政治鬥爭中,以孫中山銳利的現代眼光也沒有發現西方近代文明的進步是建立在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基礎上的。這不能不讓我們感到遺憾!

更令人遺憾的當然是「五四」開創的啟蒙事業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夭折了。「五四」提出的問題至今還是一個未完成的題目。@(//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今夜,老大陸無語
傅國湧:毋忘史家的傳統
傅國湧:何方顛覆了「中共黨史編撰學」
傅國湧:星星的思想可以與太陽媲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