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舉個例子。醫生說你得了哮喘,所謂哮喘,只是醫生用以解釋一系列症狀的一個病名,至於你健康受損的實際原因,則有好幾種可能:也許是對乳製品過敏,或接觸了有毒的化學物質,對花粉不適應,也可能是口香糖所含的酒石黃產生的副作用;這些情況都會導致類似哮喘的症狀。
「哮喘」這個病名只是一種語義代稱,並未說明這些症狀的原因或根源;更精確地解釋哮喘的術語,應該是「感染過敏性化學物質超敏感症」,或「支氣管痙攣發炎性局限性肺炎」;只不過,這些名詞聽來像是繞口令就是了。
何以揭露「診斷結果能說明一切」的謊言很重要呢?因為在傳統意義上,一旦醫生對病人的症狀作出診斷結果後,關於疾病的思考過程就停止了。無論是你或醫生都很少再多慮;醫生從他的「醫學烹飪書」中找出適合的治療方法,告訴你該怎麼做,你則遵從醫囑,服用藥物以抑制症狀的出現。
但正確的做法,我們認為,當患者得知診斷結果之際,反而應當是他自己開始思考病情的時候;醫生則更該質疑:「為什麼這個病人會得哮喘?病人為何會抑鬱?我該注意導致症狀出現的哪些因素?」
然而,醫生作出鑑定,並以寥寥數語告知病人問題何在的診斷,等於是「西醫的聖杯」,神聖不容置疑。他的話就像國王的命令,又彷彿是一場醫學的「危險」遊戲,只要遵循他的規則就能勝出。但,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醫生並非聖人,也沒有人能一下子就找到所有疾病的「本質」。例如,哮喘的問題癥結,可能是打從母親懷孕時吃過什麼?或兒時接觸的寵物?也可能是從父親那邊遺傳的古怪基因在作祟等等。
我們還必須明白,哮喘與消化系統的健康狀況有關,而消化系統的健康狀況又與肝臟機能有關,肝臟機能則與腦部的化學環境狀況有關;因此,身體的運作就像一種稱作魯伯‧歌德博格的裝置一樣精巧,只要移動一處的控制桿,就會引動另一處再移到一處,使該裝置各部分瞬間就都被帶動起來。
再舉個例子。有一種疾病被稱為血膽脂醇過多(即膽固醇指數過高),被認為可能引發心臟問題;但我們有不同看法─心臟疾病是由多種因素所引起,如發炎、排斥胰島素、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高同半胱胺酸含量過高、莫名其妙地感染(如牙疼、牙齦炎症)、抑鬱或壓力。
因此,當醫生認定你罹患血膽脂醇過多之際,你往往也認同這就是問題所在,而以為問題很容易被解決;然而,事實卻非如此─診斷結果與引起症狀的實際病因是不同的,一如目前醫學界「以疾病為中心」和我們「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模式之間的差異。
轉載自《不吃藥的生活》大樹林出版社@(//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