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楷:川震賑災 醫療重於捐款可展現水準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5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芳明東京特稿)二零零四年七月上任的駐日代表許世楷將卸任返台,他在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回顧過去近四年的歲月表示,所學得以實用,深具充實感。針對台灣對四川大地震的賑災,他表示,提供醫療服務宜重於捐款,一方面救助寶貴的人命,一方面並可展現台灣的醫療水準。

由學者轉任外交工作的許世楷在位於東京白金台的駐日代表處官邸指出,學者工作和外交官工作不可同日而語,在大學授課時每週約三至四天,通常都是下午,傍晚以前就結束,但是擔任駐日代表之後,上午九時上班,晚上也忙著與各界會晤,往往周末周日更是忙碌。

許世楷表示,他專攻政治學、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津田塾大學的國際關係課程就是由他最先開設,幸運的是他在大學教授的理論得以在擔任代表後實際運用,理論與實務相結合,極具意義。

他在一九七二年由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的日文版著作「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經過逾三十五年的歲月,由於許多讀者的強烈要求而於本月在日本復刊,反映出這本著作贏得高度評價。

許世楷強調美日兩國對台灣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他指出,美國是最可能幫助台灣的國家,但是,美國須處理的全球問題很多,如果台日關係緊密,日本的支持有助台灣的安全,且能針對台灣的重要性提醒美國,也將有助於台美關係的增進。

針對新的駐日代表人選問題,許世楷指出,日本人的思想模式有其特殊性,建議新任代表宜具有日語能力而且了解日本。

至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五月上旬訪日對日本展開拉攏工作,許世楷指出,中國最大的目標是希望北京奧運能順利主辦,透過訪日進行有利的造勢,期待最好是日本皇室能出席開幕式,但是,情勢不如預料,使得中國退而求其次,以不失點就是得分,有關台灣問題也不敢對日本過於施壓。

針對中國積極推動與日本的交流關係,許世楷表示,台灣在數量上無法與中國相比,應在質的方面較量,以觀光客來說,目前台灣訪日觀光客已逾一百三十萬,今後再多也預估不會超過兩百萬人,但是,台灣觀光客帶給日本的良好印象遠比人數重要。

有關對四川大地震的賑災,許世楷指出,台灣畢竟非大國,與其在捐款金額方面比較多寡,不如發揮台灣的高醫療水準,在四川災區今後將發生的疫情,提供醫療服務應是最好的救援方式,讓大陸災民認識到台灣的醫療水準,並有助大陸人民了解台灣為全球防疫問題而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必要性。

許世楷指出,馬英九總統雖在就職典禮並未提到日本,但從日本的貴賓席被排在僅次於美國的貴賓席,就可顯示對日本的重視,而且馬總統並曾出席對台灣水利工程有所貢獻的日本技師八田與一的紀念會,都足以反映出重視日本的態度。

他針對任期近四年來最滿意的成果表示,日本提供台灣觀光免簽證措施是國人都可享受的待遇,每天都有訪日國人在體驗這種方便的措施,而且兩國也因此達成互惠平等。

許世楷強調,面對與中國的交流動向,台日兩國有必要加強意見溝通,避免相互不必要的疑慮,外交不宜讓對方感到意外,日本對過去美國總統尼克森突然訪問中國所帶來的震撼應還記憶猶新,台灣和日本若分別與中國有進一步的接觸,應有溝通消息的管道,以穩固兩國的信賴關係。

他對多年來和日本國會議員頻仍接觸的體驗指出,現在不少日本的國會議員對國內外大事擁有相當的知識,和世界的現狀接軌,令他留下很好的印象。

許世楷對今後台日關係的展望表示樂觀,他指出,只要雙方維持信賴關係,且溝通管道順暢,共同擁有民主自由共同價值觀的兩國今後的交流關係將會繼續增進。他深盼台日在現有的良好基礎上不斷增進關係。

許世楷談到夫人盧千惠女士時笑逐顏開,對這位賢內助協助推動台日交流關係表示肯定。畢業於台中第一女中的盧千惠,於一九五六年留日深造,畢業於國際基督教大學及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一九六一年和許世楷結婚後,就為台灣獨立同甘苦共患難,一路走下來。

專攻兒童文學的盧千惠出版了多本著作,包括回顧過去五十年人生體驗,和陪同許世楷從事台灣獨立運動的經過的日文版著作「我心中的美好日本」。她積極參與和日本各界具影響力人士的夫人以各國駐日大使夫人的交流,與日本皇族建立關係,並在駐日代表處公邸招待外國大使夫人,介紹台灣歷史風情文化,協助提高台灣的知名度。

包括日本政界在內的日方各界團體以及台灣旅日僑團等逾六十個組織,預定六月一日在東京舉行盛大宴會,歡送許世楷和盧千惠。許世楷對台日友人的盛情厚意深表感謝,也對在四年任期中不僅深交舊知並結識不少新友,表示珍惜。

針對由駐日代表卸任後的計畫,他表示,過去四年來是意外多出來的「一頁」,卻是人生過程中頗有成就感的一頁,當年提早由大學退休返台就計劃好寫書等目標,未料突然接到任命前來日本擔任駐日代表,回國後將努力實現過去的計畫。

相關新聞
許世楷:台日加強意見溝通增進理解很重要
許世楷︰馬對中態度 日人關切
台灣駐日代表︰從心裏支持人權聖火
許世楷:關注胡錦濤五月訪日可能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