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震後倖存孩子進行心理輔導(2)
【大紀元5月25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含青報導)中國四川大地震發生後,災區的許多學校的建築倒塌,孩子的死傷人數不斷上升。中國的精神衛生專家提出,對地震倖存者、特別是災區孩子的心理危機干預不能忽視。
5月12號發生的四川大地震,已造成5萬多人死亡,近3萬人失蹤,大約有4千名兒童成為孤兒。而災區的學生傷亡特別慘重。在上次的節目中,接受本台記者採訪的幾位專家表示,在經歷了地震這樣的突發災難之後,一個正常的人自然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情緒緊張、恐懼、內疚等,並經常在腦海中浮現當時的悲慘場面,迴避與人談論這些話題。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這種心理刺激可能會更為強烈。特別是突發性應激障礙,又叫「急性心原性反應」對孩子的影響,比如產生反應遲鈍、呆滯、不願講話等症狀。那麼如何對患有「急性心原性反應」的孩子們進行救助呢?在廣州的心理咨詢師詹春雲說:
「急性心源反映,比如說他突然之間出現迷茫、不知所措的情況的話,就要盡可能讓他脫離這種環境,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去。或者讓他徹底離開震區環境,避免再有更多的不良刺激,這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社會學副教授張杰認為,採用心理學中的「認知療法」,對治療突發性應激障礙有積極幫助—
張杰:「他們可以談,不能不談這個事情。有一種治療方式就是回顧當時那種殘酷的情景,多說多回顧,時間長了以後他就會麻木了,不會再震撼了。這是一種治療方式。主要是認知療法,講一些對比的事例,循環地講殘酷的事件也是最近西方流行起來的一種療法。使他多講,多認識他就不會感到這麼太殘酷了。」
但心理咨詢師詹大夫說,多次重溫殘酷畫面的療法是心理治療的一個流派,這可能使人們的痛苦體驗進一步加深,對孩子的心理康復不一定有好處—
詹大夫:「實際上,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的那種想法,因為他有過這樣的經歷和記憶,這種回憶本來就是一種痛苦。所以,假如反覆出現的話,對他本人就是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創傷。很多時候,拚命讓他回憶之前經歷的事情,那實際上是讓他重溫這種痛苦,這不一定是有好處的。心理學裡面的治療流派是非常非常多的,各種各樣的方法都有。但是,實際上這種方式會讓那種痛苦體驗一步一步加深,甚至留下的印痕更加深刻,對他消除這種症狀不一定是有好處的。」
詹大夫說,「急性心原性反應」發生後,病人有出現災難畫面在頭腦中反覆閃回的現象,這使他們心理上的創傷很難平復。詹大夫說,對這樣的病人,他們主要採用「反克隆法」進行治療—
詹大夫:「有一些症狀,比如說過一段時間以後會反覆回憶原來的經歷,反覆做噩夢,就會留下我們經常所說的心靈上的陰影。這個陰影會對他造成很長遠的影響,甚至幾十年之後都會有這些陰影。會經常做噩夢等,這些就需要心理醫生去幫助他消除這些陰影。」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院社會學副教授張杰說,災難的陰影對許多孩子來說,一生都不會忘記,現在急需要做的就是盡量減少對孩子心理的震撼—
張杰:「反克隆實際上就是反覆制,把不斷重複、不斷複製的這些想法和念頭消除掉。這就是你哪怕想什麼東西都好,只是想一次的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是一天到晚反覆想的話,那就有問題了。所以,反克隆法就像殺毒軟件一樣,可以把不斷複製的想法清除出去。」
據悉,現在有不少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趕赴災區,開始對倖存者和一線人員進行心理輔導。此外,「汶川地震心理援助與信息服務熱線」也已於5月21號開通,為災區群眾和志願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各類信息服務。本台記者撥通了這一熱線,接聽電話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的一位女研究生說,打電話來尋求心理救助的人很多—
女研究生:「現在的問題就是怎麼減少這種震撼,比如說心理上的衝突或者是給現在的生活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家長、學校的老師還有政府的公共衛生和社會工作者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最好在災區學校把他們組織起來共同輔導,這樣效率會高一些。」
為這一熱線提供信息服務的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陳嬌女士也對本台記者介紹了相關情況—
陳嬌:「因為現在這個熱線主要面對的受益群眾,主要是汶川受災的群眾以及一些繼發性受到創傷的一些人群,所以我們這個熱線特別忙。我們在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下面的一個信息服務平台。」
記者:「打電話的人多不多?」
陳嬌:「很多。主要是問災情狀況的,還有詢問如何領養孤兒的,還有咨詢志願者服務的。我們主要分成兩方面,第一是心理援助,第二是我們這個信息服務熱線。」
國外經驗表明,心理危機干預一般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震後一週,第二階段是震後3個月內,第三個階段將是一場持久戰。接受採訪的專業人士都表示,對震災後倖存孩子的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對一些人的治療甚至可能會持續幾十年的時間。(//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