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4日訊】宗教派別越多,人們卻越不信神、越遠離佛。二百八十多年前雍正帝就看清楚這個問題,還曾力阻這個下滑的趨勢。這豈是常人辦得到的?
雍正初登基時,刑部上奏,貝勒蘇努背棄祖宗,讓全家大小都改信西洋教,再不拜祖。接著又查到蘇努以狂草塗抹聖祖朱批手諭。按律,為大逆之罪,刑部奏請將其子孫全部四十人,悉行正法。
當時天主教,由羅馬教宗制約規定,認為天地萬物只有一個天主,人民不得敬天、祭孔、祭祖。由於與中國敬天法祖之訓相悖,故聖祖康熙早於康熙五十六年即已下詔禁教。
最後貝勒蘇努被宗人府判以禁錮。教宗對此案非常重視,神父們也都定期向教宗回報狀況。可是蘇努最後病逝,但至死沒有改教。
清廷的天主教政策
這些事情雍正帝都知道,他等傳教士巴多明說明訴求內容之後,就向在場所有傳教士闡明清廷有關天主教的政策。
他說:「祖宗家法、聖賢明訓,都不是朕所創立的。」貝勒蘇努的奉祿來自祖宗餘蔭,如果帶頭不拜祖先,有悖於儒教的傳統。依雍正帝的認識,天主教若在那時的中國廣傳,只會帶來紛亂。
其實雍正並沒有禁絕天主教傳教的空間,也清楚他們私下還是在傳教,只是不許他們大面積的做。「朕允許你們留住京城和廣州,允許你們在這兩地之間通行,還能夠寫信回歐洲教廷……每天朕都看到了不只一份控告你們非法傳教的奏摺,若不是因為朕能理解你們,早就將你們驅逐出境了。」
「朕的國家不需要傳教士,倘若朕派和尚到你們歐洲各國去,你們的國王也不會允許他們傳教的……利馬竇於萬曆初年來中國,當時人們的做法與朕無關。不過那時你們的人數微不足道。到朕的父皇一朝,你們到處設立教堂,你們的教也迅速傳播。以前朕目睹這狀況,心知朝廷禁教,卻從沒說過一句話……朕父皇先皇帝容忍你們深入各省,頗為文人學士所不滿。朕在位之日,不允許我們古賢所立之法規有任何變更,人們對我也將無非議。將來朕的兒子,朕的孫子登上皇位後如何做法,那是他們的事;至少朕不像萬曆,不會和他一樣做法。」
雍正帝眼中的教派異同
從雍正帝在二百多年前的這段話,可以窺見他對各教派的理解是超越時代的。天主教現在修正了獨尊一教、視其他宗教為異端的態度。但在當時,堅持一神論而且對中國傳統儒道釋三教並無相對理解的傳教士,並不具有雍正帝的視野與容量。
喇嘛教──雍正帝對傳教士們說:「喇嘛教政教合一,是最像你們的教,而儒教則與你們相距甚遠。現在你們只有二十個人,卻要攻擊其他一切教義。要知道,你們的教義裏所具有的好的東西,中國人的身上也同樣具備。相反的,你們攻擊中國各種教派的事情,你們自己也一樣的荒唐可笑。」
伊斯蘭教──「拿好的來說,你們稱天為天主。一樣的,在回民居住的最小村莊裏,都敬拜天,管天叫『爸爸』,他們也說他們的教義是最好的。和我們一樣,你們講十誡,我們也講戒律。」
佛教──「但你們說,人和神是不同的,人不能變成神,但卻又有一個變成了人的神(耶穌),這種話是再矛盾不過了。」「佛教也一樣有些人弄些個荒唐的說法,有人說佛也有化身與轉世。」佛若真的乘願再來就得從頭修起,不開悟就與凡人無異,轉世是人在轉世,不是佛在轉世,修煉也是人在修煉,不是佛在修煉。
薩滿教──「我們滿洲人也有荒唐的事,在我們的祭祀中所豎立的索羅杆子,和你們的十字架,不是一樣胡鬧嗎?」給烏鴉吃東西,就算祭天了?天主教把釘死神的十字架拿來當成神聖的法器,那十字架是人的惡行的證物,這不一樣荒唐嗎?
關於拜偶像──「你們說拜佛像是拜木頭偶像。事實上佛像是用來紀念佛以便禮佛、敬佛的。人們既不是拜人佛,也不是拜木頭偶像。佛就是天,或者用你們的話說,佛就是天主。難道你們的天主像不是你們自己畫的嗎?那你們禮拜天主像、基督像又怎麼說呢?」
「每個大談自己的教義的人,包括儒生、喇嘛、和尚還有你們每一個人,有哪一個真正理解了你們的教義?大多數歐洲人大談什麼天主,大談天主無時不在、無所不在,大談什麼天堂、地獄呀等等,其實他們也不明白他們所講的究竟是什麼。」
究竟古今誰迷信?
二百八十多年後再來看雍正帝的這段談話,並沒有失去時代性。他對事物本質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他不相信那些只會夸夸而談的人,因為一個在信仰道路上沒有實證的人,說出來的話只是模仿與空談。
但雍正帝沒有命人砍掉皇宮裏的索羅杆子,也沒有要傳教士丟棄十字架。雖然他洞察真信與迷信,鞭辟入裏不被當時的時空所限。人間不是沒有神佛的正法,但是宗教派別越多,人們卻越不信神、越遠離佛。人們歷經數百年才看到這個現象,卻未必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雍正帝在當時就看清楚這個問題,還曾力阻這個下滑的趨勢。這豈是常人辦得到的?
雍正帝說佛像是用來紀念佛以便禮佛、敬佛的。人們既不是拜人佛,也不是拜木頭偶像。但今時今日的宗教中,人不多是對著「法師」與「木頭偶像」又求又拜,只想消災祈福、求財求子求姻緣?如果雍正帝再生於今日,還能對西方傳教士振振有詞的說中國人造佛像是用來紀念佛以便禮佛、敬佛嗎?
失去信仰的現代人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究竟是古人「迷信」,還是現代人「迷信」?(待續)◇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54期【歷史新觀】欄目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