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家警告:全球強震進入新活躍時段
【大紀元5月2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四日電)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滕吉文今天說,近十年全球強烈地震頻頻發生,特別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規模七級以上強震接連發生。二○○一年以來全球共發生六次八以上地震,意味著全球強震進入一個新的活躍時段。
由中科院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今天在北京舉行,據中新社報導,滕吉文在會上說,一九○○年以來,全球共發生規模八點五以上地震七次,分別發生於一九二○、一九三三、一九五○、一九六○、一九六四、二○○四、二○○五年,其中二○○四年十二月蘇門答臘島西部九點一特大地震,更是打破全球八點五以上地震長達四十年的異常平靜,顯示全球強震可能已進入到一個新的活動狀態。
他說,中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是世界上多地震國家,也是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
滕吉文表示,當今東南亞及其周邊地域是強烈地震相對比較集中地域,中國西部與其臨近的大三角強震區處於大地震的活躍狀態。同時,近年來全球七點八以上地震發生頻次顯著增大,中國又處於世界兩大地震帶控制範圍,且為周邊地帶強烈地震所包圍,受其影響與波及乃至誘發不可避免。
這位資深專家指出,地震預測是公認的世界性科學難題,難點集中於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頻發性」、地震物理過程的複雜性等三個方面,但理論上地震可以預測,實現地震預測的科學途徑包括:依靠科技進步;強化對地震及前兆觀測和真實規律識別;加強強烈地震「孕育」、發生和發展的精細深部介質和構造環境研究;多元可靠信息的集成和綜合研究;加強國內與國際合作。
基於地震預測的艱難,當務之急是強化防震、抗災。滕吉文認為,地震預測和防震、抗震必須並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重大破壞和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