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飛行時差困擾 禁食可預防
【大紀元5月2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三日電)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動物腦部存在與進食相關的第二套生理時鐘,在食物缺乏時,它能取代以光線為基礎的主生理時鐘,以調節生理節奏,提高覓食機會,避免餓死。研究人員表示,在長途飛行之前捱餓,或許有助於緩和時差困擾。
研究人員表示,腦部的生理時鐘指示動物何時醒來、進食和睡眠,全都以光線為基礎。但當食物短缺時,第二套生理時鐘似乎能取代它,藉由操控此「進食時鐘」,或許有助於長途飛行旅客或從事輪班工作者適應新時區或新工作時段。
美國「科學」期刊披露這項研究結果。主持該研究的哈佛醫學院沙帕醫生表示,斷食約十六個小時就足以啟動這個新時鐘。
沙帕指出,從美國飛往日本,必須調整的時差達十一小時。由於人體的生理時鐘每天只能調整少量,旅客通常得花一週時間才能適應新時區,屆時往往已值賦歸時刻。
動物的生理時鐘對日光高度敏感,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留意到有第二個「進食時鐘」,對飲食模式很敏感。為探索兩者之間的關係,哈佛大學研究團隊利用欠缺主要生理時鐘基因BMAL1的老鼠進行實驗。
藉由在腦部不同部位逐一恢復前述基因方式,研究人員得以精準確認「進食時鐘」位於下視丘背內核。此外,藉由觀察老鼠行為,研究人員還發現「進食時鐘」能取代主生理時鐘,讓老鼠保持清醒,直到有機會進食為止。
沙帕表示,長途飛行旅客和輪班工作者或許能利用此一進食時鐘,協助適應時差或夜間上班造成的不適。沙帕說:「完全禁食十六個小時就足以啟動此新時鐘。因此,在飛機上不吃任何食物,著陸後盡快進食,將能夠協助調整時差,避免若干不舒服的時差效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