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9日訊】我的稚子在生理、心理發展皆慢於同齡幼兒,就像ㄧ隻一步ㄧ步慢慢爬的蝸牛。在他大約七、八個月大時,還不太會抬頭和翻身,帶他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他有發展遲緩的情形,我和爸爸帶著不安與擔心,開始了小蝸牛漫長的療育生活。爸爸每天接送我們到醫院進行療育,小蝸牛因為學爬而痛得哇哇大哭,我忍住心中的不捨,一旁鼓勵。終於在一歲四個月大時,小蝸牛會爬了。
學會走路後,令我擔心的是小蝸牛不會講話。我每天都花很多的時跟他說話,但使終得不到回應,心理好挫折,一直責怪自己不夠用心。帶著他進行療育,有其他媽媽、老師和社工的鼔勵,我才能耐心的陪著小蝸牛慢慢長大。在殷殷企盼下,到了三歲多時,小蝸牛突然陸陸續續會說話,當他喊第一聲「爸爸、媽媽」時,已經四歲大了。現在他不但可以回應爸媽的話,而且還講不停呢!
(以上文章由兒童發展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提供)
這是一位家長在面對家中有發展遲緩兒真實的經歷。每一位孩子一出生,心理、生理就不斷的在改變及成熟,似乎都循著一個差不多的軌跡在成長著,雖然發展的速率不一,但還是離不開一個約略的範疇。但是有些孩子在6歲以前發展的程序不一,或是遠遠落後其他的孩子,他們被稱做「發展遲緩」。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0~6歲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8%,估計台灣至少有10萬個孩子發展遲緩。根據研究資料顯示:6歲以前是發展遲緩的早期療育階段,而3歲以前更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期,其療育成效是3歲後的10倍。
有一部份孩子在接受療育之後,可以完全趨於正常;有一部份孩子在接受療育之後,可以減輕未來障礙的程度。
因此,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及早診斷和療育是相當重要。透過治療與教育訓練,可以讓兒童及家庭能及早接受適當的教育、醫療、復健、家庭支持與社會資源等服務,以改善或降低兒童遲緩現象。
然而,台中市「兒童發展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社工人員在多年來服務過程中,及與家長的互動經驗中,發現民眾對發展遲緩及早期療育認識相當不足,多數人仍會以大雞晚啼的觀念來看待孩子的發展,也有部分的家長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發展遲緩的情形,或擔心孩子被貼標籤,而拒絕早期療育服務的介入。
社工組長楊靜芳表示,對兒童發展歷程的誤解或抗拒的心態都可能導致孩子的遲緩現象更趨明顯,嚴重則影響孩子未來的就學及就業。
此外,從通報中心統計資料來看,近三年來的通報個案雖逐年增加,但通報來源多由醫學中心、社福單位等主動通報,家長主動通報的比例較少,而且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楊靜芳相當憂心的說:「家長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主要的照顧者,與兒童的關係最直接、密切,但因家長主動通報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狀況,讓人擔憂因家長對孩子的發展沒有適當的理解和認識,而延誤孩子接受早期療育的黃金時期。」
楊靜芳接著表示,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其6歲前的發展為日後整體身心發展的基礎,因此她呼籲民眾與家長多關心兒童發展,讓有遲緩現象的兒童能及早接受療育,以掌握兒童的療育黃金期。家長、保母、幼托園所的老師、親友及鄰居只要發現身邊有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都可以主動與通報中心聯絡,通報中心將提供兒童發展相關的諮詢服務、簡易的兒童發展篩檢及早期療育相關資源的轉介服務。◇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