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汶川大地震原因為印度板塊向東擠壓
【大紀元5月19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中國地質調查局最新分析指出,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地震活動的機理,可能是印度板塊向北東方向持續的擠壓引起。
中新社報導,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四川地震災區地質簡圖,並進行分析評價表示,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一帶規模八地震發生在著名的龍門山斷裂帶上。斷裂帶是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的結合部,也是一個大型的重力異常梯度帶,兩側地塊的基底深度和厚度都有數十公里的差異。
分析指出,斷裂帶有大量的斷裂及活動斷裂組成,後續的地應力釋放造成的斷裂活動形成餘震。而這次地震活動的機理可能是印度板塊向北東方向持續的擠壓引起。
資料顯示,歷史上這個斷裂帶曾經發生過多次大的地震。如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川西發生規模七點五地震,九千三百多人遇難;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松潘、甘孜發生規模七點三大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認為,根據觀測,印度板塊現正以每年五十毫米的速度向亞洲俯衝。這個地質活動在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時,因東側四川、鄂爾多斯低地形形成的位勢和重力勢差,還造成高原向東的側向流動和擠壓。
四川、鄂爾多斯地塊比較穩定,自一點六億年以前的晚侏羅紀以來,深深地扎根於地球的深部。青藏高原向東的擠壓,在這個穩定地塊突然受阻,必然在兩個地塊接觸地帶發生應力集中和變形。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向東巨大擠壓應力持續釋放的結果。
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分析,汶川地震顯示青藏高原的擠壓應力集中區已經由北部轉向東部,沿中央龍門山斷裂帶約兩百公里長的地帶釋放,能量巨大,波及範圍廣。
汶川地震最大的特點是傳統的龍門山衝斷層,發生明顯的右行水平位移,正因為此,沿龍門山斷裂帶,震中的汶川,北東方向的茂縣、綿竹、北川等縣市,都遭受重大損失。
中國國家數字地震臺網的分析結果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監測結果都顯示,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屬淺層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壞性。
據報導,一般認為,兩個板塊的界面摩擦作用形成地震。印度板塊向北俯衝到亞洲板塊下,主俯衝面一般深達四十至八十公里。而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只有十公里。這個現象引發中國地質科學家新的探討,並在地球物理數據支持下,提出青藏高原向東分層流出的觀點。原來以為,青藏高原是整體的地殼地幔物質向東流動,現在看來,這個流動不是整體發生,而是分很多層發生,而且不同層間流動的速度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