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自由廣場

樂之史: 為何我們的同胞在外國動輒就受歧視?

——半個世紀以來外人眼中「中國人」形象的蛻變

【大紀元4月6日訊】眼下,中國人自訴在外國受歧視的個案似乎越來越多,尤其在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經常可以看到國人在酒吧裡喝酒被轟出門,甚至被帶到警察局;或者國人在酒店或商場遇到種族歧不公平對待,引起莫大的糾紛。一般討論此種案例時,一些國人大致會傾向於將責任推到外國人身上,甚至認為這是一種種族歧視。但是,其實這種現象頻繁發生,其實也何嚐不是反映了目前的中國人在國內習慣的一些做法,在外國人看來是極度不文明,甚至是違法行為。如公眾場所大聲喧嘩,旅遊景點亂塗亂畫,不遵守酒店住店與商場購物的基本禮儀等等。然而,號稱擁有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人,為何現在落到這步動輒被人歧視的田地?!樂之稍翻歷史,便深深感覺到,今天的中國人的形象大致上是有史以來最差的了!而這種形象其實又完全是這四五十年慢慢在外國人心中形成的。之所以有這種形象,與其說是「文化差異」或「素質差異」,還不如說是我們這四五十年來特殊的「國情」與制度所造成。

禮義廉恥,在歷史上這是每個中國人都要遵守的行為標準。即使到清末民初,時局日衰,世風不古,但是國人基本禮儀教育其實並沒有完全中斷,如孝道、忠信等等一系列待人接物的行為規範,都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發揮教育作用。儘管當時一些宣傳強調中國人有一個「東亞病夫」綽號,但是那個時候的外國人,比如歐洲人是否真的將中國人視為「東亞病夫」呢?恐怕這更多的是國人自我勵志的一種說辭吧。尤其在當時普通中國人出境旅遊的機會很少,而能夠出去的國人,既受傳統中國倫理教育的薰陶,普世性的行為標準其實也知道一些,因此出去之後,一般還不會因為「行為規範」與當地人民發生衝突。自清末到民國,那麼多青年人到歐洲留學,但是因為這些文明習慣與當地人發生衝突的案例,還真的沒有在史料看到過。反而是經常可以從當時的材料中看到國人在歐洲留學,與當地人和諧共處,乃至通過交流讓歐洲人對中華文明傳統產生敬佩之心。

但是,這四五十年來,中國人實際上已經慢慢在一些外國人眼裡有了新的非常負面的形象。這種形象不是身體上的,而是精神面貌上的虛弱,或知識上的愚蠢、行為規範范上的逾矩。「改革開放」前,外人看國人,有時尚帶有一絲絲同情,儘管這同情的後面夾雜著鄙夷與嘲笑。今天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實際上也是是在這種形象陰影投射之下,他們經常被認為是來自一個缺乏真實信息的怪異世界。這種信息不僅是現實的,也是歷史的。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本國基本教育大致上失敗,灌輸給學生的多半是一些虛妄的無用的教條,而真正的能與悠久文明歷史傳統接軌的知識,鮮能以種種適當的方法教給一代代的兒童青少年。今天四五十歲以上的國人,更是在殘酷階級鬥爭的政治文化中長大成人,他們也是聽打倒孔老二的戰鬥歌曲,看著那些鼓吹你死我活路線鬥爭的樣板戲,慢慢成為今天的成人的。當他們成為父母,他們也對基本行為禮儀或普世性文明準則缺乏應有的知識與信仰,只是「階級鬥爭」的思想成為「生存鬥爭哲學」,被反覆灌給了他們的孩子。

然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責任政府呢?知識精英呢?自立性的教育機構呢?好像在我們周圍都很難看到。今天一些空頭「評論家」嘴裡講個不停的「國人素質低下」,其背後又何嚐不是長期的信息缺失與政府失職、獨立教育機構缺乏之故?!既然到今天,國人能接觸到的的信息載體仍在以刻薄的塗污手段醜化先人,又如何讓他們到歐洲去講什麼禮儀?既然我們對歷史仍採取遮蔽的手段,有一種懼怕的態度,那麼,我們如何教給孩子們應有的文明知識?僅僅是空洞的口號是毫無作用的,今天我們的「政治教材」,其效力比起傳統中國的「三字經」、「二十四孝圖」等蒙學教材來說,可謂是一點都沒有。可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世人面前繼續保持這個不良的形象?今天的中國除了變成一個世界超級工廠,除了利用前代的廉價人口遺產,為全球提供大量或真或假的工業製造品換取出口外匯外,還能貢獻給這世界什麼東西呢?

我們在希望提高國人素質之時,我們在試圖打造一個所謂「大國」之時,其實,首先是要認真做的,樂之認為是認真檢討這五十多年來的歷史,因為就是在這五十多年中,中國人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傳統,失去了他們的文化,失去了他們的形象。不認真反省五十餘年的中國歷史,反省這五十餘年推行的種種政策與制度,國人的形象要真正得到改變,樂之認為是基本上不可能的。正如雖然清明節重新獲得合法地位,但是,要讓國人真正明白「清明」的意義,不從那個斷裂的關節點開始好好反省,光靠恢復一個節日的名義,是很難真正取得文化道德教化意義上的效果。

轉載自《博克中國-樂之史博克專欄》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