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3日訊】系統思考帶領人從片段到整體,從微觀到巨觀,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因果到雙向因果等,透過不同層次的思考,培養人觀察更長期的、更根本的、更全面的系統。
二零零五年底,《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針對全球商業領袖做了一項調查,從二十餘萬本商業管理的書中,選出二十多年來最具影響力的書,高居榜首的是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彼得.聖吉被譽為是領導全球「學習革命」的先趨,他所談的「第五項修煉」,就是系統思考。
其他四項學習修煉分別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及團隊學習。聖吉認為透過這五項修煉就可以建立「學習型組織」——一種能在變動環境中持續擴展群體創造、創新能力並在工作中活出生命意義的組織。
有生命的系統 無需干預
聖吉所談的系統,是指「有生命的系統」,與其相對的是「機械式的系統」,例如人類社會系統就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既然是有生命的系統,生命會自己尋找自己的出路。如果妄想去控制它,弄不好常常會適得其反。彼得.聖吉提出,學習系統思考,讓我們能探索行動(actions)是如何創造出真實世界(reality),如果瞭解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就能進一步探索如何改變行動,進而改變結果。
在面對生命系統時,如果不瞭解生命系統的本質,愈去干預它,系統的反彈力量也可能愈大。以非洲保育大象為例,當保育人士看到有人為了取得象牙,不惜殺掉大象,就四處奔走,希望各國立法能保育大象。當大象開始受到保育後,市場上對像牙的需求不變,導致象牙的價格升高,此時大象頓時產生了致命的吸引力,而使得更多大象被屠殺。為什麼要保育大象?因為想解決大象被屠殺的問題,因此這個局部的解救之道(保育大象),在整體非線性的結果,就會使大象被屠殺的問題更嚴重。這就是生命系統的成長與自我調節的力量。
系統的反直覺現象 愈治癒糟
類似大象保育的例子很多,因為生命系統所形成的結構與行為,常常是違反人類一般直覺的。反直覺的現象──有些事情也許一般人認為是對的,但結果它卻是錯的,而認為是不對的事情,它往往又是對的。如果不去瞭解系統的反直覺現象,解決問題時我們可能會愈治癒糟,例如高雄柴山對台灣獼猴的保育,使得十九年後的今天,獼猴快速繁殖,造成周邊居民莫大的困擾。由於決策思考不夠長久,或思考過於局部片段,就看不到政策可能會導致的後遺症,容易造成政策失效等現象。
透過遊戲 體會系統的力量
隨著近年來許多學者專家的投入,系統思考的學習方式也變得愈來愈活潑。體驗式的模擬遊戲讓學員得以更快體會系統的力量,比如進行啤酒產銷遊戲的課程,遊戲設計四人一組,分別扮演零售商、小盤商、大盤商與製造商的角色,四人共同經營一個啤酒產銷體系,並與其他組競賽。啤酒遊戲的起源可追溯至系統動力學的創始人佛睿斯特所建立的電腦模型,用以解釋產業波動的巨觀行為。其後改編為一紙面的模擬遊戲,進行的方式類似模擬商業交易的紙面童玩「大富翁」。
遊戲進行過程,則由講師引導思考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這些存貨波動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其中的行為與系統結構的關連為何?如何能避免再次犯錯等等。上課方式的革新已不再是由講師傳授知識,而是透過遊戲的設計,讓學員親身體會系統的力量。
系統思考從小培養
隨著系統思考愈來愈被重視,聖吉的老師佛睿斯特從中小學教育開始做起。教育乃百年大計,正好從佛睿斯特身上得到驗證,他從培養教師、編撰教材、教導學生等開始。
台灣中山大學企管系楊碩英教授於一九九一年在該校成立系統思考與組織學習研究室,培養了一群這方面的人才。台灣在中小學的系統教育方面,也在很早就開始進行。台中惜福文教基金會的顧問STOLL的杜強國博士提到,惜福文教基金會成立十餘年,致力於將系統思考導入兒童教育,藉由本土課程之研發與師資培訓,希望培養下一代系統觀的思考方式,提供孩子們一種更有效理解所處世界的方法,讓他們有能力、有自信、快樂地迎接競爭多變的未來。惜福不論是在課程的研發上,國外書籍的引進與翻譯上,都頗具成效。例如,杜博士所設計的一項給孩童的體驗課程,結合了孩子能夠體會到的生活經驗,設計一款釣魚遊戲,讓孩子體會到「共同悲劇」的系統故事,並透過引導與討論,讓孩子自己能找出問題的因果關係,併進行反思。
系統思考的課程帶領人們,從片段到整體,從微觀到巨觀,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因果到雙向因果等,透過不同層次的思考,體會到系統的存在與重要性,培養人們觀察更長期的、更根本的、更全面的系統。高雄夢時代購物中心專員楊銘煇提到,學習系統思考可以幫助他擴大自己個人或群體思考方式,也常提醒他提升層次來思考,讓原本認為不可能或是極為困難的工作與任務,卻可以找出解決之道。因此,系統思考的學習正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