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燭火燃作品結束展覽 「紙道」展新嘗試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4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志達台灣草屯報導)由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策劃執行、在草屯國立工藝研究所展出將近四個月的「紙道─境.靜.敬」特展,27日夜間終於圓滿劃下句點。不同於一般展示完成品的展覽,該展覽中展出紙的生命過程的「境」主題,是創作者在展演結束最後一刻,偕同眾人以燭火將作品化為灰燼、留下影像紀錄才告完成,這種把紙與人之間視為有生命互動的展出,也是在非大城市的展覽地點的新嘗試,因此也留下不少討論話題。



熊熊烈火,將四個月來的有形作品化為灰燼,同時也完成了整個無形的生命過程紀錄。(攝影:陳志達/大紀元)

詮釋「紙與人」的生命互動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設於台北市,館長陳瑞惠出生於埔里鎮,也是策展「紙道─境.靜.敬」的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她基於想將對紙藝術教育的熱愛,回饋給最接近紙來源的鄉村,把不同的觀點傳遞給在大城市之外的藝術愛好者,才促成了與工藝研究所的合作。



李朝倉開始創作「境」作品。(攝影:陳志達/大紀元)


「境」主題主要由李朝倉所創作,除了展示紙的成、住、壞、空生命過程之外,觀賞者與參與佈置解說人員,也成了作品展覽情境中不可缺的一環,整個作品必須等到展覽結束並銷毀回歸自然才算完成,因此在四個月中參觀者可能只參與了一個片段,得跳出當時時空之外,才能瞭解作品全貌。這不同於一般的作品呈現,許多參觀者因為看到未完成作品而有疑問,卻也因此必須醒思被衝擊到的觀念,重新再認識何謂「紙」。



「紙道─境.靜.敬」特展的「境」主題創作者李朝倉(左二),以燭火燃燒結束四個月的特展。(攝影:陳志達/大紀元)



在眾人的參與下,燭火點起了紙的「壞」的過程,也成了展覽最後的見證者。(攝影:陳志達/大紀元)


展覽中還有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小林順子以竹林為題,創作一面長17公尺、高3公尺的手工紙光壁,也是展現製紙技術與紙材料「竹」生生不息、動中取靜創意的一大特色,另一位藝術家周孟曄則以100雙紙鞋,呼應人與竹林的互動,以不同的形式展現人與紙的情感交流。



紙「靜」主題創作者,來自日本的小林順子在作品前留影。(攝影:陳志達/大紀元)




長17公尺、高3公尺的手工紙光壁,與藝術家周孟曄的100雙紙鞋,表達人與竹林的互動,展現人與紙的情感交流。(攝影:陳志達/大紀元)

把紙的生命力走出「紙博物館」

1995年對外正式開放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是台灣唯一的紙博物館,是為了紀念埔里鎮長春棉紙廠創辦人陳樹火先生而成立,在1999年並入新成立的「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紙道─境.靜.敬」特展,嘗試以人與紙生成過程中的互動,重新詮釋「紙」。(攝影:陳志達/大紀元)



紙「敬」主題作品,創作者用紙為題材表達內心的某一種敬意。(攝影:陳志達/大紀元)


紙博物館早期就因為能把紙質改良、使墨汁流於紙上二十分鐘不斷裂,能承受水墨及舞台上燈光雙重考驗,而隨著「雲門舞集」的演出揚名國際。後來更積極將紙博物館教育推廣的理念行動化,把紙所承載的不只是器物的功能,更是藝術、創意、工藝的多元面貌完整呈現,並將之推廣的觸角深入全省各個鄉鎮角落。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