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山上守墓人:我為什麼會被林昭感動?
【大紀元4月26日訊】今年四月二十九日是林昭的四十週年忌日。四十年前林昭被以”反革命”的罪名秘密槍殺於上海龍華刑場,然而四十年後今天的中國仍然少有人知曉這個理應被所有國人記住的名字,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遺憾。
其實歷史本不是這樣。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審判”四人幫”時,多數國人就從”四人幫”的罪狀中知道”五分錢子彈費”的故事。也就是在那時人們才知道林昭已遇害10餘年。然而僅此而已,林昭留在人們腦海中的印象就剩這故事了。如果不是胡傑,不是胡傑以毀家為代價所拍出的那部記錄片,”林昭”這個名字也許會湮沒在蒼茫的歷史浮雲之中。
但是歷史歸根到底是公正的,該遺臭萬年的早晚要遺臭萬年,該流芳百世的也一定會流芳百世,就像法國的聖女貞德,她是在遇害500年後才被封聖的。即使沒有胡傑,後人也早晚會認識林昭的。這樣說並無貶低胡傑兄的意思,恰恰相反,如果不是胡傑,國人認識瞭解林昭這個偉大的女性不知要等到哪一年。
且看胡傑為我們所尋找的林昭。
林昭,蘇州人氏,本名彭令昭,林昭為其在《常州民報》工作時的筆名,後一直沿用。幼讀蘇州景海教會學校,建國前參加過反對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人慧貌端,父母皆有識,有一弟一妹。建國後先入無錫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後以江蘇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績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在1957年那場著名的反右運動中名為受批判的同學打抱不平,實為良心性超出組織性而因言獲罪。林昭第一次被捕入獄在1960年,罪狀是她寫了一首反動長詩——”普羅米修斯受難的一日”和參與了蘭州大學右派學生張春元組織的地下團體的活動。後於1961年假釋後又再次入獄,初以攻擊和陰謀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罪名獲刑20年,後於1968年4月29日以反革命罪名被秘密處決於上海龍華機場附近,時年36歲。
林昭第一次入獄後不久,其父自殺身亡;林昭死後,當局派員赴其家索要”五分錢子彈費”,其母瘋,不久亡。其弟妹現均在美國,妹受其牽連終身未嫁。
林昭短暫的一生幸於其於獄中所留下的20餘萬字的血書。這些血書是林昭留給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和給了她太多痛苦的民眾的最寶貴的精神遺產,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未能全部公之於眾。
僅僅以上這些可能是打動不了像我這樣已被世俗所熏染太久的民眾的,林昭之所以打動我,令我等鬚眉男兒不知不覺流下不幹的淚水、徹夜難眠,是因為至少有兩個理由。
其一,林昭的思想軌跡和我以及與我同輩的人近乎完全一樣,她比我們早覺悟了幾十年,讓我們的思想感情與其共鳴。林昭的思想軌跡發展可概括為,一片赤誠—— 迷惘彷徨——痛覺前非。像我這代人,那個開始不是理想主義者,那個不是對主義信仰虔誠到了極點?生活的磨難使我們開始思考,我一開始找到的是彭德懷,認為如果彭德懷再多些,我們和社會就不會經受這麼多的磨難。這種想法多了,人往往就麻木了。
接觸到林昭以後,發覺林昭所身體力行的自由主義思想才是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的最終途徑,思想與言論的自由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必然是值得人類以犧牲生命與愛情的代價去尋求的最高價值。
其二,林昭打動我的是她作為一個個體所展現出的悲劇美學價值。作為一個才貌俱佳的女性,林昭短短的36年生涯中出現過三個男性。獲罪前與譚天榮,二人具有見識,與辯論中互相欣賞對方,然而生不逢時,一句”你日後的妻子肯定不會是我”讓人肝腸俱斷。是對自己今後的命運早有預感還是其他什麼原因?我們今天已很難再去忖度林昭說此話時的心情。事實上,譚天榮對得起這份感情,若干年後在林昭骨灰下葬之時,譚天榮在林昭墓前對林昭的思想作了最精闢的概括,一聲”我最親愛的姐姐”不知故人還能聽見否?獲罪後入獄前與甘粹,二人相交始實出於某種逆反心理,是一種共患難中的相知相交。然而名列”地富”之後的右派份子是連結婚的權利也被剝奪了的。甘粹發配新疆,在那裏”渡過了地獄般的22年”。在送甘粹去新疆的火車上,一句”是姐姐連累了你”讓人們體會到了一個弱女子的無奈與對自己的自責,也使人產生”老天真是會作弄人”的感慨!入獄後與張元勳,二人相見於獄中,是一種生離死別。張去探監既有愛慕的成分,也有回報的成分(林之獲罪即為張打抱不平),更有惺惺相惜的成分。多少年後滿頭白髮的張元勳在面對胡傑時仍哽咽難聲,涕泗俱下,怎能讓人安置若泰?一首”來生再覓剪燭時”至今還在天地間久久的迴盪,其中既有對張的感念,更有對自己命運的清醒預知。
最後,談談林昭對我們以及當代中國的意義。
一、林昭的思考及其殉難理應也必然在20世紀中國思想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她的以自由主義為核心的思想雖非她所首創,但身體力行且為之殉身者卻獨她一人。她對專制的拚死反抗,她的思想對歷史的深邃的穿透力使她無愧於中國當代偉大的思想家之稱。有人曾說過,公共知識份子的價值在於她的見識與勇氣。林昭在這兩點均是獨一無二的,且她是在萬馬齊喑的年代用血發出了自己的吶喊,這一點就更加難能可貴了,且不說她以一身填補了中國在那個時代的空白,也不說她以一身洗刷了中國知識份子在那個時代的恥辱。
二、大學之大,非在於大樓之大,實在於大師之大。培養大師須先有思想及言論的自由,試想如果我們還會因言獲罪,那原創性的思想及創新豈非緣木求魚?林昭用生命的代價追求的自由正是當代中國及當代的我們所最迫切需要的,沿著林昭的道路前進,中國才能真正雄起於世界,人民也才能真正過上大家做主的生活。
三、我們可能由於家庭,由於種種太多的顧慮而無法讓自己成為林昭那樣的人。我們無須為此自責,但起碼我們可以讓自己有點見識,也不罔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可以讓自己不失去自己的良心。一個人有了良心,就不會讓自己再去做那些蠅營狗苟之事;一個社會的大多數人有了良心,這個社會就可以少一些齷齪之事。
僅以此拙文陋筆獻於林昭偉大的靈魂,願林昭的在天之靈早日得到安息!
(祭園守園人)
──轉自《新世纪》(//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