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回歸簡樸少消費 多次使用惜物護地球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4月20日報導】愛的呼喚 2008地球日專題系列四(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二十日電)最近有個變頻冷氣廣告引起環保團體討論。廣告中有一個家庭拆了電鈴、在夾三明治的火腿中間挖洞,卻被專家發現,這個家庭的冷氣機不是變頻冷氣,被說「省小條、開大條」(台語,意同「省小錢、花大錢」);結果,換裝變頻冷氣後,省下的電費讓家裡的小孩如願的買的新電腦。

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潘翰疆說,這個廣告是典型的利用消費者對地球暖化的焦慮,以環保包裝,本質上還是鼓勵消費,「省下的電費去買新電腦,結果電費最後還不是更增加了」,「促銷商品」是廣告的唯一主軸。

他指出,這種「生產─廣告─消費─再生產」的商業模式,正是地球暖化加劇的罪魁禍首。

台灣全球綠人之友協會籌備處義工、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評委員文魯彬表示,過度消費與商品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規模逐年墊高,也使環境失去控制,「政府若不改變以GDP(國民生產毛額)為主的思考模式,情勢只會更惡化」、「減少消費、回歸簡樸,才是解決的辦法」。

不只是電子產品,被過度消費的還有使用過於便利的「一次式使用」商品,免洗筷、瓶裝水、紙尿布、衛生、塑膠袋等,不斷有新商品出現,變成環境的惡夢。

以免洗筷為例,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表示,產業自行估算,台灣地區每年使用約六十億支免洗筷,因此製造的垃圾量約七萬公噸,增加的碳排放量約九點二七萬公噸,若再加上考慮進口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量,更不僅於此。

此外,琳瑯滿目的各式PET瓶裝飲料,雖然已有回收,但當成垃圾丟棄的仍大有人在。環保署建議,喝完飲料的PET空瓶,每重複使用二十次,就等於省下製造一個新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轉換角度思考,民眾捫心自問「如果沒有冷氣機、汽車、華服、進口食品、瓶裝水,我是否能過得好」?環保人士主張,「多吹自然風,少開冷氣機;多走路、騎腳踏車、搭大眾運輸工具,少開車;多穿棉、麻衣物及二手衣,少穿化學纖維、進口服飾;多吃當季、本地食品;拒絕使用一次式產品」。

四月二十二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變遷」,呼籲所有地球公民重視節能減碳議題。若你覺得環保人士的主張,其實生活也不會過得壞,不妨可以逐步改變生活型態,加入愛地球的行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