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8日訊】(大紀元白亞仕台北報導)享年105歲的郎靜山,1995年逝世之後國內外與郎靜山相關之展覽、活動不輟,包括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頒發「郎靜山攝影獎」、各界攝影人士與學者對於台灣攝影史的爬梳整理…,郎靜山一生攝影的作品種類與主題極廣,並不限於知名的集錦攝影,例如他在抗戰期間深入雲南、四川、廣西等大後方拍攝風景寫實像,作品充分展現傳統山水畫氣韻生動的氣勢。
郎靜山辭世後由郎氏家族保存大批狀況良好的底片,郎靜山的么女郎毓文說,此次特展最難得的是有多幅極少對外公開的作品,包括在一九三○年代拍攝的五張原作:「長江」、「仙山樓閣」、「富春初雪」、「扁舟橫渡白雲灣」、「寒江獨釣雪」。
1892年出生於江蘇淮陰的郎靜山,14歲起即喜愛攝影。此後九十餘年來相機就沒離過手。他曾說:「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相機比太太還重要」「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1937年郎靜山曾擔任上海《時報》新聞記者,他是中國最旱的新聞攝影記者之一。1926年,郎先生發起成立了上海中華攝影學社」,這是我國旱期較有影響的攝影團體。 1930年郎先生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開設攝影課,開創了我國攝影教育之先河。
郎靜山認為,所謂藝術攝影必須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畫面上的結構與層次有藝術性; 二、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義,餘意無窮。而中國畫以筆墨,攝影則用相機,兩者的工具雖然不同,但同樣都是要營造出美好的畫面,所以二者間道理相同,只是運用之法各有殊異。
郎靜山的「集錦攝影法」曾贏得了「影中有畫,畫中有影」的讚譽,他生平曾表示,中國畫裡所謂的「定景」,其實就是攝影裡所說的「構圖」;中國畫的繪事六法裡,有所謂的「經營位置」與「傳模移寫」,在用筆的時候可以取捨萬疏,去蕪存菁,而攝影則限於機械與環境對象,唯有採取「集錦攝影法」才能不受限制。 所謂「集錦」,就是「集合各種物景,配合成章,捨畫面之所忌,而取畫面之所宜者。」
郎靜山深知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與內涵,1937-1992年間參加過世界各國無數攝影協會,他豐富的國外展出與獲獎紀錄,不乏與國外攝影家與藝術家相互交流,繼集錦攝影之後,他的photogram影繪系列作品證明郎靜山具備現代藝術的創新實驗精神,但又展現他始終不曾脫離中國文化的本質。他留下美好的影像紀錄與藝術風華予後人無限追思與懷想。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