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環球好評

林雲海:柏林奧運–歷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奧運

【大紀元4月1日訊】用《我的奮鬥》武裝頭腦的德國納粹,以發酵民族主義為契機,靠著包括自導自演國會縱火案在內的暴力與謊言,以及由萊尼.裡芬斯塔爾等天才藝人充當吹鼓手,極盡渲染裝潢之能事全力打造的光輝形象,奪取國家政權,催生《保護人民和國家》、《授權法》、《各州與帝國同一法》等一系列為一黨專政與極權統治張目的納粹法案,一步一步達到朕即國家,朕即人民,朕即法律,片言隻語,舉手投足,無非正義、真理的化身,所欲所求,所作所為,無不偉大、光榮、正確的權力巔峰。

至此,對德國能自我糾正已不能再抱任何希望了,對外,它是吞噬慾望與狂暴力量迅速膨脹的洪荒巨獸,對內,它是猶太人、吉普賽人、政治異已等「劣等種族」的地獄,幾乎所有不屬於「被打擊的5%」的德國人都成了共犯,他們對發生在鄰里、熟人、朋友、同事、體育戰友、同學身上的迫害熟視無睹,對作為「優等民族」的自己應該主宰全世界的鼓動宣傳甘之如飴。

只有國際社會才能救德國的受難者,也只有救德國的受難者才能救世界,正如猶太法典所言,「救一條命等於救全世界。」這時候,唯一的希望來自無界記者的努力,因為只有他們能撕開正確輿論導向的重重鐵幕,將狼子野心與人權慘劇告知全世界。只有千日做記者,沒有千日防記者,無界記者無孔不入,鍥而不捨,令納粹的新聞管制形同虛設,所以到1936年,也就是柏林奧運那一年,經過無界記者經年累月的「抹黑」、「唱衰」與「妖魔化」,納粹德國的國際形象已經非常惡劣。

德國納粹看出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只有通過國際友人的眼睛,而不是無界記者的眼睛,才能重塑納粹德國的國際形象,而柏林奧運無疑就是一個大好機會。他們要利用柏林奧運告訴國際社會,納粹宣傳機器一貫標榜的那個穩定、和諧、盛世的納粹德國是真實的,而那個無宗教信仰自由,無新聞自由,無言論自由,無集會結社自由,無遷徙自由,無人身自由,恐怖、冷血、好戰的納粹德國,無非就是喜歡造謠生事的無良記者跟亡我之心不死的反德勢力共同虛構的產物。

有人起頭杯葛柏林奧運,甚至有來自集中營的信傳到各國運動員手中,乞求各國運動員不要替納粹的暴行裝點門面。然而,德國納粹利用人們唯利是圖的短視與一廂情願的天真,使杯葛輕易失敗了。如果說唯利是圖的短視是可恨,那麼一廂情願的天真就是可悲了。許多善良的人們受了納粹宣傳機器鼓吹的「接觸能增進瞭解」的蠱惑,忘了接觸也可能是增進誤解,甚至有人幻想奧林匹克精神能感化魔鬼,假如納粹真如無界記者所說是魔鬼的話。天真的人們不會想到,從踏入柏林奧運大門那一刻起,他們這些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就會被「眼見為實」欺騙,成為納粹宣傳機器的獵獲物,成為納粹的義務宣傳員。

30年代駐在柏林的著名美國記者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一書中描述當年的奧運:迫害也暫時停止了,全國都裝出最規矩的態度。以前任何運動會都沒有過那麼出色的組織工作,也沒有過那麼不惜工本的款待。戈林、裡賓特洛夫和戈培爾為外國客人們舉行了豪華無比的宴會—這位宣傳部長在汪西湖附近福恩寧塞爾舉行了「意大利之夜」的宴會,招待了一千多賓客,場面之盛大簡直像「天方夜譚」中的故事。客人們,特別是從英國和美國來的那些客人們,對所看到的情況印象非常深刻:這顯然是在希特勒領導下團結一致的一個快樂、健康和友善的民族。他們說,這跟他們在報上讀到的柏林電訊時所得到的印象截然不同。

德國納粹主辦的政治奧運無疑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對此,英國知名作家蓋.沃爾特斯在英國《每日郵報》發表評論說:70多年前的柏林奧運會是現代史上最有爭議的體育賽事,參與此次奧運會的運動員曾經天真的認為,良好的體育精神會戰勝專治和衝突,崇高的奧林匹克精神會使希特勒的統治政權擁抱和平,不歧視和言論自由的美德。幾十年後的今天,人們都知道,柏林奧運會被希特勒利用來宣傳其納粹政權,他們擺出的假象矇騙了許多人,誤認為第三帝國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的文明。一位美國記者甚至在回國後寫道,「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幸福和繁榮的國度,德國人都那麼的平和,他們應該享受這個世界能夠給與的最好的東西」。

參加柏林奧運的人們,無論之前是抱著一看究竟的存疑心態,還是懷著感化兇頑的良好願望,都被柏林奧運展現出來的和諧、穩定、盛世打動了,無界記者們那些總是在耳邊喋喋不休的驚世駭俗的證詞被丟到了爪哇國。納粹德國的國際形象被熱情的國際友人重新樹立起來了,是那樣的燦爛輝煌,德澤流光!

柏林奧運就政治宣傳而言是莫大的成功,然而,若就奧林匹克精神而言卻是莫大的褻瀆。褻瀆者不止是德國納粹,還包括各國那些唯利是圖的政治人物,他們有能力杯葛柏林奧運,卻為了一些難於啟齒幕後交易,對奧運淪為極權統治的脂粉與興奮劑不但不加阻撓,還推波助瀾,賣力討好!

褻瀆奧林匹克精神就是背叛文明,背叛文明是要受懲罰的,用奧運給魔鬼們打強心劑,替魔鬼們放煙幕彈,很快魔鬼們就會找上門,那時候才知道懺悔,遲了!@

2008年3月29日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