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民俗文化

清明節的故事:割股奉君的介子推

話說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約西元前657年),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姬重耳),在未當上晉國君王時,因父王晉獻公寵愛驪姬,而她想使兒子奚齊繼承君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同父異母的大哥)及迫害其他儲君,史稱「驪姬之亂」。

重耳與忠臣賢士在各列國間輾轉逃亡,歷經了艱辛險阻,當逃入衛國深山時資糧全被偷光,重耳饑腸轆轆寸步難行,介子推慨然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奉給重耳吃,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忠心護主,史稱「割股奉君」。

十九年後,在忠臣賢士的輔佐下,重耳終回晉國做了君王(晉文公),執政後,大封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獨忘了封賞淡泊功名而奉養老母歸隱於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的介子推,於是有人為他叫屈而寫首詩掛在宮門口:「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晉文公見詩後猛然想起吃腿肉之事,又得知介子推奉養老母隱居於綿山,於是親率士兵搜山卻遍尋不著。就有人出了個餿主意:放火燒山,三面點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會出來接受封賞,晉文公誤認有理就下令點火燒山,不料三天晝夜的大火雖已熄滅也未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心慌趕忙再上山一看,介子推與母親已被燒死在一棵焦黑的大柳樹下,晉文公茫然哭拜介子推的屍體後將他們厚葬於柳樹下時,發現柳樹洞有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閱畢更加心痛,為了哀悼並感念介子推的忠孝,於是把這天定為「寒食節」,下命全國在每年的這天禁止生火煮食物而只能寒食,並把綿山改名為「介山」又在山上建廟以茲紀念。

晉文公常把介子推的血書帶在身上,隨時警惕自己需以「勤政清明」治理國家,最後終成春秋霸主,百姓亦得以安居樂業。大家非常感念不圖富貴又忠孝的介子推,每逢他死的那天都不生火煮食物,只吃事先做好的寒食,像棗餅、麥糕、青團和糯米糖藕之類的食物來表示紀念。從此「寒食節」就成為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

翌年晉文公帶領文武百官,穿著素服,步行上山祭掃介子推的墳墓以示紀念。當走向墓前,只見那棵燒焦的老柳樹復活,枊枝盎然而隨風搖曳著。晉文公看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如同見到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向樹前折下一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所以每年的清明時人們會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來避邪的特色,就是從此典故而來的。在清明以掃墓、祭拜等形式來紀念祖先,讓後代子孫能夠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創建家園的千辛萬苦之習俗也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又因寒食節的日期只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所以後世就把寒食節的習俗併入清明節之中。但寒食節的食俗仍有部份以變形的方式傳承而保存於清明節中。例如閩南的泉州和漳州一帶,在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生火煮食物而只吃事先做好的潤餅,這就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