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書序書摘

台灣的鳥類

溫暖多樣化的台灣,不僅涵養了150多種留鳥,每年也吸引了許多遷徙的鳥類來報到。位處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台灣的賞鳥風氣及熱潮一直都維持不墜。

台灣本身的留鳥

由於島嶼所能提供的範圍及資源有限,會局限留鳥的種類。但幸運的是台灣的高山提供了相當的垂直分布,因此得以涵養了上百種留鳥,包括白頭翁、斑頸鳩、麻雀、小白鷺、五色鳥及綠繡眼等。  

這些留鳥終年不離開台灣,但在受到季節影響明顯的山區,入冬氣候變冷後,分布於中高海拔的鳥會遷移到海拔較低的地區,躲避低溫、強風及霜雪等不利的生存因素,尋找食物及適當的棲所。因為這種垂直遷移,讓我們也可能在山麓地帶見到山區留鳥。

鳥類的遷徙

飛行讓鳥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能越過很長的陸地或海面距離,讓牠們得以在某些季節食物很充裕的地方享用那裡的資源。遷徙或許可以定義為「在固定的繁殖地區及固定的越冬地區之間,一個規律、大規模的族群變動」;然而,這並非一條鐵律,因為不是所有的遷移都是在繁殖及越冬區間移動,但是前面的敘述已涵蓋了大部分的例子。  

遷徙的習性是由一組複雜的「趨吉避凶」所產生出來的,在台灣,我們大都認為家燕在冬季離開家鄉,前往溫暖的南洋去追尋更多的昆蟲食物,直到春暖花開時再回來。事實上這個說法並不正確,較為接近事實的說法是,南洋地區為家燕的家鄉,而牠們在春、夏季來到台灣,是幫牠們的新生寶寶找尋更多的昆蟲作為食物。

為何要遷徙?

回顧最近15,000年,在演化上只是一眨眼的時間,整個西伯利亞都被覆蓋在冰河之下,這時正是最後一次冰河期最旺盛的時候,當時中國一帶有如凍原。此後冰開始融化,冰帽向北退,接下來的數千年,各式各樣的植被型式向北緩緩推進,占住對其最適宜的氣候帶。對鳥類而言,也有同樣的效應,牠們跟隨著喜好的棲地向北擴張。

 

留鳥這種向北擴張相當直接且自然,但是對候鳥而言,向北擴張則是為了不同的原因。以家燕來說,既然在南方生活得很好,又無法在北方冬季求生,那又何必還要往北飛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南方生活區,還有許多其他鳥類與牠們競爭食物,而冰河往北消退提供了新的地區,這些地區一開始又沒有任何鳥類。當某隻燕子往北飛到這些地區後,發現食物充裕,競爭又少,遷徙的鳥比留在原地的鳥能生養更多後代,所以天擇對於遷徙者有利。  

當冰河繼續消退,對候鳥而言,越冬區與夏季的生活區也越離越遠,然而只要候鳥比不遷移的鳥能養活更多後代,就持續占有優勢。當越冬區與繁殖區越離越遠時,鳥類面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值得花那麼多的精力飛到南方度冬嗎?遷徙通常充滿了困難及危險,候鳥必須在遷徙前在體內貯存一層脂肪作為能量,在遷徙過程中若被吹離航線就會客死他鄉。因此鳥類只有在死於遷徙路線的機率小於冬季在繁殖地死於食物短缺時,才會持續遷徙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鳥種遷入了冰河退去的地區,並留在那裡成了新的留鳥,而某些則持續回到牠們傳統的越冬區,有些則分支成冬季時往南遷移部分距離。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向北遷移是天擇有利於可以生養最多數量後代的結果,而向南遷徙則是讓鳥能活到下一個繁殖季的適應性行為。

台灣的候鳥

台灣的位置在許多寒、溫帶鳥類遷徙路徑必經之地。秋季在寒、溫帶繁殖的鳥類南下,在台灣度冬者稱為「冬候鳥」;在南洋地區度冬的鳥類,春季向北移棲到台灣繁殖者稱為「夏候鳥」;而在遷徙過程經過台灣,僅在這裡稍作幾天停留,隨即繼續旅程者稱為「過境鳥」。某些鳥的遷徙路線離台灣有一段距離,但是在遷移過程中因氣候因素迷航到台灣的,我們就稱之為「迷鳥」。

遷徙的季節與時間

無論是冬候鳥、夏候鳥或過境鳥,遷徙的季節在春季為3月至5月往北飛到繁殖地,秋季9月到11月往南飛到度冬區。正好與台灣季風的轉換配合,台灣夏天吹西南季風,冬天則為東北季風,在春秋之際,候鳥可以利用變換的風向,一路順風的飛到目的地。  

各種候鳥為了減少遷徙時的傷亡,各自演化出有利於存活的遷移時間,許多小型鳥如鶯、鶲、雀、鶇、伯勞等,選擇在夜間進行遷徙。這些鳥類體型小,新陳代謝快,飛行中消耗的體能在比例上較高,因此需要在白天覓食以補充能量,然後在夜間遷徙飛行。

這樣不僅可以避過途中日行性猛禽的追擊,也不會因為周圍的狀態分心,可以全力飛行。進行夜間遷移的小型鳥,會不時以鳴聲相互呼應確認彼此位置,以避免碰撞。灰面鵟鷹一類的大型猛禽,則需要利用太陽照射所產生的上升氣流,讓牠們盤旋到足夠高度,因此必須在日間遷徙。在空中捕食昆蟲的家燕及雨燕,也是在日間遷徙;而雁鴨及鷸行鳥類則常利用有利的氣候,做長距離日以繼夜的連續遷徙。◇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