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4日訊】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有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晚期則出現關節僵硬、變形等功能喪失,一般常對稱累及手指、腕、踝等關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情比較複雜,病因尚未明瞭的一種疑難症。現代醫學還無特效藥。治療上常使用激素來控制病情,而患者一旦接受激素治療,那麼以後要想選用其他藥物那基本無效,而長期使用激素將為患者帶來更大的麻煩後患。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產生是人體氣血兩虛和心、肝、脾、腎等臟器功能運化失常,進而導致經絡運行受阻,四肢關節腫脹疼痛,最後導致殘廢。
中醫將風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分七種類型:
一、 風邪阻絡型:臨床可見關節走注疼痛,痛無定處,以腕、肘、膝、踝等處為重。關節屈伸不便,兼見寒熱表證,舌苔薄白或膩、脈浮。
二、 寒邪阻絡四肢疼痛:臨床見四肢關節冷痛,痛處不移,形寒肢冷,局部皮膚顏色無改變,遇寒加重,得溫痛減,舌苔白、脈弦緊。
三、 濕熱阻絡四肢疼痛:臨床可見關節痠痛,重著不移,或肌膚麻木不仁,日久或早期治療無效則肌肉頑硬,骨節變形而致殘。舌苔白膩,脈濡緩。
四、 熱邪阻絡四肢疼痛:臨床見四肢關節疼痛,局部有紅腫,兼有發熱、口渴、煩躁、舌紅苔黃燥、脈數。
五、 濕熱阻絡四肢疼痛:臨床可見關節紅腫、小便赤濁、四肢困重疼痛,脈滑或濡數、舌紅、苔黃膩,可伴有肌膚紅色結節.
六、氣血虧虛四肢疼痛:臨床見關節疼痛,勞累後加重,可見肌肉瘦削、面色蒼白、唇甲淡白無華、少氣懶言、神疲倦怠、眩暈、畏風自汗、脈細弱、舌質淡、苔薄。兼挾瘀血則關節疼痛如錐刺,痛處不移,拒按,肌膚甲錯,形體羸瘦或關節變形頑硬、舌質暗而有瘀點、苔薄白、脈細澀;兼痰濁則肢臂疼痛、身體困重、首(頭)如裹、舌質胖、苔白膩、脈弦滑。
七、肝腎虧虛四肢疼痛:臨床見筋骨弛緩或拘急、痠痛、頭目眩暈、爪甲枯脆、腰膝痠軟、耳鳴失聰、齒搖髮脫、陽痿遺洩、尺脈弦細沉溺,偏陰虛則四肢關節熱痛喜涼,骨痛夜間加重、顴紅唇赤、舌質鮮紅少苔,或紅絳少津;偏陽虛則兼見兩足浮腫無力,大便溏洩、小便清長,手足不溫等症狀。
以上幾種類型是比較常見的,有些類型的症狀可能會同時存在,所以在治療上要特別注意。總體來說類風濕病的治療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鑒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比較複雜的病機和病因,可用針灸、針刺放血、口服中藥、外敷膏藥、灸療(火療)、水療等多種方法。
文╱源峰浩◇(//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