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種魚類接連被查出問題之後,魚到底該怎麼吃還真成了問題。較之深海環境而言,所有近海漁場及養殖場都是高危地區,人工養殖的海帶、基圍蝦尤其危險。深海魚類大多沉積的污染物不多,可以放心食用。
每週至少吃兩次深海魚
因為遠海中海水受污染少,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魚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含量也大大低於近海魚,所有生活在遠海的魚,一般汞含量都不會超標,食用起來比較安全。
另外,我們平常吃的帶魚、鯧魚、鱍魚等,本來生活在近海,但由於海水污染,近年來轉移到遠海,因此也可以放心食用。
有資料表明,在日本、韓國、冰島等國家和地區女性的乳腺癌發生率較低,這與當地人喜歡吃深海魚類有很大的關係。這是因為,魚類中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和ω-3脂肪酸可抑制癌細胞形成,阻止癌細胞繁殖。
芬蘭的研究人員曾發現,魚油中ω-3脂肪酸可能會抑制一些癌細胞的生長,而深海魚類往往富含這類脂肪酸。沙丁魚、青魚、黃魚、大馬哈魚等都含有較多魚油,墨斗魚的墨汁也含有獨特的抗癌物質。
日本北海道大學的高橋太郎教授以大量的實驗結果證實,多攝取DHA和EPA能明顯抑制老年性癡呆症、癌症、心血管病或減少其發病率,還能幫助青少年增強腦健康、提高記憶力。
另有專家指出,日本成為全球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是與大量食用深海魚特別是秋鮭魚分不開的。
美味中的風險:近海魚污染
海魚在帶給我們美味與營養的同時,也帶給我們健康的隱患。美國FDA就曾宣佈,鯊魚、鯖魚、鱈魚、金槍魚等含汞量過高,警示人們應少吃這些魚類。其實,被污染的海魚體內不僅有汞,還會有鉛、鎘等重金屬以及其他污染物。
海洋環境污染可以造成魚類體內污染物含量較高,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那些能在人或者生物體內蓄積的重金屬鉛、鎘、汞和難降解的有機物六六六、DDT和PCBs等。上述重金屬和有機物可以在體內蓄積,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鎘一旦進入人體就不容易排出。鎘在體內蓄積到一定濃度就會造成損害,而且病程長,不易痊癒。鎘的慢性毒性主要造成肝、腎、肺、骨和睪丸等組織的損害,其中以對腎臟的損害最為明顯。鎘的攝入還與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等有關。瑞士有研究顯示,給實驗動物飲用含鎘0.005mg/kg的水一年以後,動物的血壓明顯增高,它們患心臟病、腎衰竭、肺癌及前列腺癌的機會也大大增加了。
鉛會損傷人的神經、消化及造血等系統。所以人們吃魚頭時若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鉛中毒,出現肌肉關節酸痛或引發神經衰弱綜合征等。急性鉛中毒者還可出現中毒性腦病,嚴重頭痛,甚至昏迷。據記載,1827年醫生只是籠統地認為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死於肝病和水腫。直到一個多世紀後,經過科學分析,醫學家才推論貝多芬可能是由於過多地吃了受污染的魚而死於鉛中毒。貝多芬生前非常愛吃多瑙河的魚,而且食量驚人。而19世紀上半葉,正是歐洲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很多工礦企業把大量的含重金屬的污水排入多瑙河,造成河水的嚴重污染,喜歡吃在這種環境中生長的魚的貝多芬當然就成了受害者。
國內外研究均表明,DDT和PCBs等一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具有類雌性激素的作用,可干擾正常的生殖和發育。國外研究還表明,DDT可引起胎兒發育缺陷、先天性畸形發生率增加,並可導致孕婦自然流產率升高。
有一些較易受污染的近海魚,如大黃魚、小黃魚、烏賊等,這些魚受污染後,人的肉眼很難辨別其污染程度,所以還是少吃為佳。如果你真的喜歡吃,也應儘可能地不吃或少吃魚頭、魚皮和內臟。因為污染物一般蓄積在肝、腎、肺等內臟組織中,肌肉中含量較低。
哪些魚是有毒的?
含有各種化學毒物的工業廢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海,使生活在這些水域裡的魚類發生中毒。多種化學毒物長期蓄積在魚腮、肌肉和脂肪裡,致使魚體帶毒。吃了被污染的魚,人體可能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甚至誘發多種疾病,可致畸、致癌。因此購魚時要特別注意鑒別:
看形體 。污染嚴重的魚,形態不整齊,頭大尾小,椎彎曲甚至畸形。
看眼睛 。帶毒的魚眼睛渾濁,無光澤,有的甚至向外鼓出。
看外觀 。魚鱗部份脫落,魚皮發黃,尾部灰青,有的肌肉呈綠色,有的魚肚膨脹。這是鉻污染或魚塘大量使用碳酸銨化肥所致。
看魚腮 。腮是魚的呼吸器官,相當於人的肺。大量的毒物就可能蓄積在這裡。有毒的魚腮不光滑,較粗糙,呈暗紅色。
聞氣味 。正常的魚有明顯的腥味,污染了的魚則氣味異常。被不同毒物污染的魚有不同的氣味。煤油味是被酚類污染;大蒜味是三硝基甲苯污染;杏仁苦味是硝基苯污染;氨水味、農藥味是被氨鹽類、農藥污染。含酚量高的魚腮還可能被點燃。
當然,魚類要適量進食,一次不要吃太多,或間隔幾天吃一次。可以搭配吃些蔬菜、水果,在吃海產品的同時吃些西蘭花、西紅柿、香菇、蘋果等蔬菜、水果,有利於污染物的排出。
關於怎樣烹調將毒素降到最低,美國弗吉尼亞的健康專家曾經撰文提醒我們:
最好吃個頭小的魚,因為這種魚被污染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在烹飪之前要去掉魚的皮、脂肪,尤其是腹部和頭部的,以及所有內臟。
在烹飪之前可以將魚稍微炸一下,這樣可以避免污染物進入魚肉內。
文章來源:搜狐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