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下一步怎麼走 考驗新政府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永耀/特稿

受制於公投法的高門檻,台灣這次舉辦的入聯及返聯兩項公投案,雖然同意票遠高於不同意票,但仍然未達法定門檻而宣告否決。這勢必引起國際社會的解讀,台灣下一步如何推動參與聯合國,正考驗新政府。

一九九三年首度叩關

推動參與聯合國,早在一九九一年,隨著島內啟動自由化、本土化及民主化的歷程後,聯合國議題也開始醞釀。當時由國民黨本土派立委領袖黃主文提出重返聯合國的提案,獲得三分之二立委呼應。

同年,民進黨號召成立「台灣加入聯合國宣達團」,當時的團長為呂秀蓮,領隊則是謝長廷。經各種力量的催化,行政院設「參與聯合國決策小組」,外交部也成立「參與聯合國專案小組」。

在朝野都已蓄積相當能量下,台灣於一九九三年首度向聯合國叩關,透過友邦提案。但當時的策略頗為保守,僅希望聯合國可以成立「特別委員會」,對此加以研議。所主張的「平行代表權」,也捲入了中國代表權的爭議。

一九九四年與一九九五年都援引相同作法,但尚難引起國際共鳴,之後則改變策略,試圖挑戰二七五八號決議(北京代表中華民國,接收中華民國安理會席次 )。主張該決議未能處理到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代表權問題,有其「不完整性」。

但這樣的立場仍未釐清所謂的中國代表權。尤其,國際社會普遍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全中國,學者專家即提醒這項策略恐剛好掉入「一個中國」框架,更不利於台灣推動進入聯合國的機會。

直到1999年,伴隨當時李登輝總統提出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向聯合國提案的論述,也首度楬櫫兩岸互不隸屬關係;進一步將「中華民國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並列,彰顯作為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

公元兩千年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後,叩關聯合國的作法轉趨靈活。既不在中國代表權議題上打轉,國名上也逐漸凸顯台灣;並在參與案外另提「和平案」,大打國際的文宣,凸顯台灣主張和平及敦促國際社會介入兩岸互動。

連年失利 但漸受國際重視

從去年起隨著正名運動的推動,政府首度以台灣為名義推動參與聯合國,陳總統並向聯大秘書長提交台灣入聯申請函,但遭到退回。

雖然叩關連年失利,但各國在聯大討論此案的時間,卻愈來愈長,顯示該議題日益受重視。

隨著兩項公投案遭到否決,國際或有不同解讀,但關鍵仍在台灣本身。尤其,這次的入聯公投案獲得的票數,比返聯公投案還高,也超過謝長廷的選票。馬英九領導的新政府應根據這項民意指標,擬定妥適策略繼續推動入聯。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