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時政評論

曾慧燕:歐巴瑪、喜萊莉大戰 近身觀察

【大紀元3月20日訊】2008年的美國大選懸念迭出,好戲連場。繼民主黨參選人歐巴瑪(Barack Obama)勢如破竹連贏11個州的總統大選初選後,另一位民主黨參選人、紐約州參議員喜萊莉‧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3月4日在黨內一片退選聲中,絕地反擊贏得俄亥俄、德克薩

斯和羅得島的初選,為美國總統大選初選最關鍵一戰拉下帷幕。

這三場勝利令本來已陷於退選邊緣的喜萊莉,重新看到通向白宮之路的曙光。喜萊莉贏得俄亥俄州初選後,以一身紅色套裝喜氣洋洋亮相。她在俄州的勝利意義非凡,因為至今還沒有一位輸掉俄州初選的總統競選人最終能夠入主白宮。而喜萊莉在德州以微弱優勢擊敗歐巴瑪後,贏得繼續競選遊戲的一線生機,但兩人之間的激烈競爭至今仍難分軒輊,喜萊莉未來競選之路仍艱難坎坷,鹿死誰手尚是未知數。

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參選人的歐巴瑪,目前士氣如虹,黨代表票數依然大幅領先喜萊莉。喜萊莉必須在接下來的10個州的初選中,平均獲得60%以上選民的支持,才有可能勝出,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她能夠在未來10場初選中保持較高的得票率,才可能贏得更多「超級代表」的青睞,藉此獲得民主黨候選人提名。

擁有中國北京大學碩士學位和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的華裔民主黨黨員龔小夏,最初傾向支持「新鮮臉孔」的歐巴瑪,但後來她近距離觀察兩位參選人後,改為支持喜萊莉,並成為 她的忠實助選義工,她在接受世界週刊專訪時,娓娓道出其思想轉變過程。在新罕布什爾州的總統初選中,龔小夏是唯一一位華裔、也是唯一一位亞裔自發出錢出力前往助選拉票的義工,對兩位民主黨候選人有中肯的評價和獨到見解,而她深入基層、挨家挨戶敲門動員選民投票的見聞,更從國際視野和華人角度,為觀察美國大選提供現場直擊資料。

選民參與感令人鼓舞

「我們這些大選近距離的觀察者,經常會看著樹木忘了森林。選舉中可能有很多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是最讓人感到鼓舞的就是普通選民的參與感。許許多多的人,來自不同的種族、民族、年齡、性別、階級,都會深深地感覺到選舉和自己有密切的關係,感覺到這個國家屬於自己。他們在選舉中出錢出力,完全是出於政治信仰和公民責任感。看到他們,不能不感受到民主制度的力量。」

這是龔小夏為民主黨總統參選人喜萊莉充當助選義工的感受。

來自中國廣州的龔小夏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後,曾先後任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麻薩諸塞州立大學波士頓校區及喬治華盛頓大學,以及曾任自由亞洲廣播電台粵語新聞部主任和美國國際勞工團結中心項目主管等。目前忙於美國大選助選。

龔小夏2001年加入美國籍,2004年第一次參加總統大選。她在大陸生活時,年紀輕輕就因政治異見問題繫獄,所以非常珍惜公民權利和手中「神聖一票」。曾多次親身參加聯邦與地區的競選工作,非常熟悉美國政治運作與社會組織形式。她將助選見聞發表在個人博客上(http : // blog.tianya.cn / blogger / view_blog.asme = gongxiaoxia),頗受歡迎。

龔小夏說,如果一定要按照政治立場分派的話,她大概屬於溫和派的民主黨人。在民主黨的總統提名活動剛開始時,她心目中傾向支持新墨西哥州州長李察遜 (Bill Richardson)和伊利諾伊州參議員歐巴瑪。

「對喜萊莉,我一直抱著懷疑的態度。雖然我不懷疑她的執政能力,但是我總覺得她身上歷史包袱太重,所以我希望能有一張新鮮面孔。」

龔小夏第一個去的是歐巴瑪的基層競選總部,發現他「手下太多熱情過分的人」,一旦有人不同意他們的意見,「便擺出一副不將你駁斥得體無完膚再扣上一個種族歧視的帽子就絕不收兵的架勢。歐巴瑪身邊的人到愛爾蘭去將喜萊莉罵作『惡魔』就反映了這種心態。這不是美國民主的傳統」。

龔小夏接著去喜萊莉的基層競選總部,「那裏面和我過去見過的競選總部沒有甚麼差別———簡陋而無秩序。來助選的有各種各樣的人,不過婦女人數顯然更多。和喜萊莉的支持者們談一下,也不外乎老一套:他們支持這位候選人,或是因為她經驗豐富,或是因為佩服她的人格,更多則是支持她的政策。不過,就在支持者中批評她的人也很多。有人認為她說話不夠動聽,也有人覺得她的性格不討人喜歡。總之,到喜萊莉的支持者中去,感覺到是在一個民主社會。各種不同的意見都存在,領袖人物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批評她是每個人正常的權利。到那裏去不會覺得特別興奮,但是也不會覺得不舒服。」

她去了幾次歐巴瑪的造勢活動,感覺很不一樣。那裏年輕人多,支持者都狂熱得很。走到那裏面去和人談談,大家都在談歐巴瑪如何「偉大」,如何要「創造奇蹟」。人與之間的熱情相互傳染,氣氛非常熱烈。

「到了那裏,我似乎覺得自己是進了當年大陸文革時的紅衛兵總部」。尤其「看著他的支持者那種聽幾句空話之後就能『上刀山,下火海』的那股狂熱,實在讓我感到不寒而慄。我不認識歐巴瑪,也沒有在私人場合與他打過交道,對他為人並無惡感。我只是在他的競選活動中感到了那種個人崇拜、容不得異見的熟悉味道,所以真不敢將我的選票投給這個人」,「說到扣帽子罵人,經歷過文革的人大概都有點警惕性。這也是我去過歐巴瑪的競選活動後,便不願意將選票投給他的原因」。

龔小夏有天晚上到一位朋友家吃飯,飯桌上幾位賓客都是美國的知識精英———名牌大學教授、大律師、著名學者之類。「他們都是歐巴瑪的支持者,只有我一個人不是。這些人平時的政治立場,都是民主黨中的左翼,不折不扣的自由派,種族平權、婦女平權的口號總是掛在嘴邊。當我提到亞裔和拉美裔絕大部份不肯投歐巴瑪的票的時候,其中有一位就判斷說那肯定是種族主義。我說,種族主義的因素會有,但是更主要的是移民文化與黑人的文化之間很難兼容。」

在這個飯局交談中,龔小夏非常感慨:「自由派的人到了別人與他們意見相左的時候,深藏的種族主義和偏見都會從心底泛起。白人自由派狂熱地支持歐巴瑪,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他們內心深處對黑人的贖罪感。但是這種贖罪感並不能等同真正的平等意義,反而是他們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表現。」

她說,經常有華人感歎在美國是二等公民。「這個二等有白人種族歧視的因素,但更多是自己劃的。華人平均收入比別的族裔高,平均教育水平更高出許多,但是投票率和政治參與率卻比別人低。民主的規矩就是,如果你不參與,就是放棄了許多你應有的權利。參與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也要付出金錢。這件事情我們還得好好地向白人和非裔學習。」

民主黨人戀愛 共和黨人站隊

龔小夏指出,觀察競選的專家們有一句流行的俏皮話:「民主黨人去戀愛,共和黨人去站隊。(The Democrats fall in love ; the Republicans fall in line.)用這句話來描寫這次初選的過程,也非常貼切。

初選剛開始時,共和黨方面是一場混戰。七個候選人中至少有五個覺得自己有很大的勝算,經過幾場初選,馬侃(John McCain)、哈克比 (Mike Huckabee)、羅穆尼(MittRomney)

各自贏了一到兩個州。在「超級星期二」開始前,分析家們都認為共和黨內恐怕一時出不了最終結果。可是,超級星期二剛過沒幾天,馬侃在共和黨內就已經坐穩了江山。他原來最大的對手羅穆尼不僅退得快,而且馬上轉而支持他。到2月中旬,共和黨已經開始統一認識,為未來幾個月與民主黨的對決作準備。前不久共和黨募捐還比不上民主黨,現在共和黨人紛紛解囊,競選資源開始集中。許多原來並不支持馬侃的人也開始為大局著想,迅速轉變了態度。「共和黨人站隊的確很快」。

而民主黨方面,超級星期二以前只剩了三人,本來人們估計不會出現當時共和黨中的混亂。可是兩個星期過去後,喜萊莉和歐巴瑪的爭奪還處於膠著狀態,並且在短期內看來沒有解決的可能。兩人的選民對各自的候選人都愛得要死要活,尤其是那些支持歐巴瑪的年輕人,看見喜萊莉的支持者,就經常擺出一副恨不得將對方打倒在地的姿態。「其情感的投入,真可以用戀愛來形容」。

龔小夏說,民主黨的支持者,尤其是左翼的民主黨支持者,在選舉的時候通常非常投入。

在競選激烈的地方,到處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口號是他們叫得最響,牌子是他們舉得最高,他們集會的場面也比別人都來得熱烈。至於站隊,別人站到他們一方可以;要他們站到別人那裏去是絕對不干的。所以民主黨整個被他們牽著走的時候多。」她分析,從整體上看,目前登記為共和黨的選民大約有5500萬,民主黨人7200萬,另外還有無黨派人士4200萬。為甚麼選民比對方人多,積極份子比對方熱情,可是民主黨在總統大選中輸的時候多,贏的時候少呢?她認為這與民主黨的激進選民不肯「站隊」有很大關係。

她說,在喜萊莉和歐巴瑪爭奪戰中,兩邊選民群體相當固定。歐巴瑪的主要支持者包括非裔、高教育、高收入的男性白人、無黨派獨立人士、24歲以下的年輕人等幾大類。他們中有很高比例不上教堂以及未婚者。也就是說,這個群體包含了民主黨的知識份子和經濟上層、非裔,以及受歐巴瑪吸引而臨時加入民主黨陣營的人。他們最希望推動的是Change(改變),最大的議題是反對伊拉克戰爭。

喜萊莉的主要支持者是:中低收入的白人、長期投民主黨票的人、中年以上人士、比較虔誠的教徒,以及少數民族中的拉美裔和亞裔。這些人是民主黨長期的基本選票,最關心的是經濟前景,如何Solutions(解決)美國目前面臨的問題,如次級房貸和醫療保險等。

僅僅就白人群體來看,歐巴瑪和喜萊莉的選民差別在於,前者的選民更希望改變世界狀況,後者的選民更在乎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前一種人或者因為有錢或年輕,對經濟形勢並不發愁;後一種人則要辛苦工作養家餬口,所以對改變世界沒有多大雄心。

歐巴瑪讓支持者流淚

龔小夏親臨選舉現場發現,歐巴瑪的競選運動「很好玩,很激動人心」,具領袖風采的歐巴瑪往往讓支持者流淚,讓他們瘋狂,讓他們崇拜得五體投地。歐巴瑪領著他們一遍一遍地呼喊:「我們能夠!我們能夠!」

龔小夏說:「能夠做甚麼?上了台再說。媒體也跟著摻乎。對歐巴瑪的讚揚一浪高過一浪。電視上不僅有他的長長的講演鏡頭,而且拍攝的角度也多是仰視,讓他看著越來越像是個領袖。」

相對而言,喜萊莉的競選運動總是有幾分沉悶。「這位女候選人似乎認定了自己要做這個國家的大管家,不厭其煩地對選民解釋她的經濟政策、醫療改革計劃、平衡預算設想,年輕人聽了幾句就耐不住了。很多人於是就跑到了好玩的歐巴瑪那一邊。」

留下來跟著喜萊莉的,多數是那些有點閱歷的成年人,那些年年都去投票的忠實的民主黨人,那些仔細去看競選綱領和施政計劃的選民,那些不愛聲響的人。兩黨都有這樣的選民。尼克松在競選的時候,曾經管他們叫做「沉默的大多數」。

不過,這「沉默的大多數」的民主黨人,並不一定是民主黨的鐵票。熟悉美國政治和選舉情況的龔小夏如數家珍:「就在最近的歷史上,他們曾經三次大批將選票投給共和黨:一次是1972年投給了尼克松,後兩次是在1980和1984年投給里根,因為民主黨中那些自我陶醉的空想主義者、那些誇誇其談不切實際的人、那些不愁飯碗在政治中找樂子的人、那些極端的人趕走了這個黨的基本群眾。」

龔小夏觀察到,歐巴瑪剛出來競選的時候,非裔作為一個群體更傾向於支持喜萊莉,因為柯林頓夫婦與非裔的關係歷來非常好。柯林頓還曾經被國會的非裔黨團封作「非裔總統」。可是競選一開始,種族問題就不免被抬上了桌面。歐巴瑪知道自己需要白人的選票,所以非常小心翼翼地避免種族話題,聲稱自己是「團結者而不是分裂者」。但是,支持歐巴瑪的非裔領袖以及歐巴瑪夫人卻在非裔中以「黑色驕傲」為號召。在南卡羅萊納州初選前,非裔的動員者深入到每個小區。為了爭取非裔婦女的選票,他們到婦女的髮型屋去掛上歐巴瑪夫人的照片,對非裔婦女說:有這樣一位第一夫人,感覺會多麼好呀!於是,原來傾向喜萊莉的非裔婦女選票就這樣大批倒向了歐巴瑪。

「因為歐巴瑪是黑人,支持他的人可以隨意攻擊喜萊莉,喜萊莉的支持者卻不能任意回擊。她丈夫柯林頓剛剛說了兩句大實話,就被扣上了一大堆『種族歧視』的帽子。白人背著奴隸制這個沉重的歷史包袱。特別是民主黨上層的白人,總是覺得自己虧欠黑人許多。拉美裔和亞裔卻沒有這個負擔。於是,在這兩個族裔人口超過非裔的加利福尼亞,拉美裔選票的69%、亞裔選票的75%投給了喜萊莉。」

喜萊莉找到自己聲音

新罕布什爾州1月8日舉行全國第一個初選,喜萊莉意外扭轉劣勢險勝歐巴瑪,使她前一週在愛阿華州慘落至第三名後問鼎白宮之爭起死回生。龔小夏專程自她居住的首都華盛頓赴該州為喜萊莉助選,曾經連續36小時沒合眼。龔小夏的實地觀察,頗能說明一些問題,也間接反映喜萊莉為何能夠「敗部復活」的原因。

在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告捷的勝利演說中,滿面笑容的喜萊莉對選民宣告:「在聆聽你們的過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龔小夏指出,「如果說,喜萊莉的整篇演說中有哪一句是發自肺腑的心裏話,恐怕就是這一句。也就是從這句話起,喜萊莉才真正開始了屬於她自己的競選。」而在這句簡單的話的背後,是錯綜複雜的美國選舉政治。

自去年秋天喜萊莉開始參選以來,龔小夏感到,「她的競選活動總是讓人感覺到沒精打彩」。另一位助選義工斯蒂芬尼,對喜萊莉的競選活動也頗多抱怨。斯蒂芬尼說,歐巴馬的競選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因為那邊好玩,又是音樂會又是派對。喜萊莉這邊卻只是一味讓她們幹活,「天天去對付那些倒霉的名單,把年輕人都趕跑了。喜萊莉身邊那些該死的顧問蹲在華盛頓或者波士頓,成天出餿主意,也不去問問新罕布什爾當地的人想要怎麼做」。

龔小夏問她為甚麼支持喜萊莉,她馬上說:「我熱愛她!」為甚麼冷冰冰的喜萊莉能激起

斯蒂芬尼的熱情?她說,幾年前她在羅得島一個私人場合見到喜萊莉,馬上就為她的聰明才智和熱情態度所折服。喜萊莉雖在公眾場合不動聲色,私下交往時卻非常友好和富有感情。這與龔小夏從喜萊莉的耶魯同班同學那裏得來的印象一致。

本身為律師的斯蒂芬尼說,為了讓美國選出第一位女總統,她在最近一年已經放棄了許多個人事務來助選。

龔小夏說,從一開始,喜萊莉便穩步而有系統地向選民介紹了她的內外政策:在外交政策上她的立場偏強硬,在社會和經濟問題上中間偏左。在所有民主黨的候選人中,她的立場中間而溫和,與民主黨多數的基本選民比較一致。

和柯林頓一樣,喜萊莉是個在政治上很現實的人,對每一個議題,她都會非常小心平衡各方面因素,找出最能為多數人認可的方案。這些政策方案顯示出她的經驗、成熟、政治智慧及勤奮。喜萊莉陣營希望,民主黨和無黨派的中間選民都能夠看這位女性候選人的長處,認可她為未來領袖。

就跟一名中規中矩的女學生一樣,喜萊莉一絲不苟地遵照選舉顧問們的建議來開展競選活動。她成功樹立了民主黨內強硬派的形象,並透過她在參院武器委員會的職務與五角大樓建立了良好關係。然而,無論她在衣著上如何女性化,在化妝上趨向柔和,在電視機前不斷微笑或者開懷大笑,選民們卻總是覺得「那裏面有假」,覺得她的一舉一動都經過精心設計,覺得她在感情上拒人千里之外,甚至覺得她行動像是機器人。「畢竟,無論多麼堅強的人,總應該有點七情六慾」。

龔小夏說:「喜萊莉在公眾面前經過了那麼多的大變故,卻極少流露過她自然的喜怒哀樂,總是那麼鎮靜,總是那麼有條有理地處理一切。哪怕是許多認同喜萊莉政治主張的選民,也覺得在情感上很難與她溝通。也就是說,喜萊莉的支持者更多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正因為缺乏這樣的溝通,喜萊莉說的話,在選民們聽起來不是她自己的聲音。就連她的支持者也在納悶,真正的喜萊莉究竟是個甚麼樣的人呢?」

典型的「歐巴瑪風格」

她指出,歐巴瑪對喜萊莉的挑戰,與其說是政治主張上的,不如說是個性和風格上的。「的確,歐巴瑪和喜萊莉的主要政見並沒有多少的不同。雖然歐巴瑪年輕許多,但他卻不屬於民主黨激進的一翼。這個頭銜現在要屬於愛德華茲。歐巴瑪的吸引力,除了他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演說家之外,更因為他是一個政治上的未知數。」

歐巴瑪第一次走上全國政治舞台亮相,是在2004年民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當時他還只是伊利諾伊州的州議員,正在參選該州的聯邦參議員。那篇講話是歐巴瑪自己寫的,其中有這樣一段:「人民並不希望政府去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感覺到,只要稍微改變一點方向,我們就能保證美國的每個孩子都可能有美好的前途,機會的大門對每個人都打開。他們知道,我們能做得更好。他們希望能有這個選擇。」這是典型的「歐巴瑪風格」。甚麼都說了,又甚麼都沒說。

事實上,對於選民來說,歐巴瑪說了甚麼遠不如他怎麼說更重要。歐巴瑪年輕,沒有政治負擔,無須為自己的過去作任何辯護,他像征著美國的未來。選民們從歐巴瑪那裏聽到的,是他發自內心、充滿希望和憧憬的聲音。這個聲音充滿著魅力,讓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感到激動,感到興奮,感到那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他讓選民覺得,美國人能夠有一個新的開始。

龔小夏指出,相形之下,喜萊莉的聲音就讓人聽起來枯燥無味。她對事實、數據以及政府的運作瞭如指掌,她提出的每項計劃都有具體的、令人信服的執行方案,她在參議院七年的記錄,也證明她是一個非常有成效的議員,能夠與兩黨的人一起共事去解決問題。「可是,喜萊莉是個沒有光芒的人,在咄咄逼人的歐巴瑪面前,喜萊莉黯然失色。」

喜萊莉丟了愛阿華州後,在新罕布什爾可以說是背水一戰。媒體已經基本下了定論,認為喜萊莉一定要輸,就差沒在她競選的死亡證書上簽字了。

然而,離這次投票不到兩天,在一個小型集會上,一位婦女出其不意地向喜萊莉提出一個私人問題:「你用甚麼辦法,總是能夠保持頭髮和外貌都那麼完美?你是怎麼保持這種樂觀的良好狀態的?」

平日總是顯得冷靜的喜萊莉一下子動了感情,她回答:「那真不容易。如果我不是以全副感情來相信我所做的是正確選擇的話,我是做不到的。……這個國家有這麼多的機遇,我真不希望倒退。」喜萊莉的聲音變得哽咽起來,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卻始終被她控制著沒有掉下來。

她接著說:「這對於我是非常個人的,不僅僅是政治或者是對公眾的話。我看到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扭轉這個趨勢。有人覺得,選舉不過是遊戲,有人上有人下。可那是關係到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孩子的未來、我們所有人的大事。我們中有的人站出來頂著嚴峻的困難來做這件事,我們每個人這麼做,都是因為我們在乎自己的國家。」

人們從來沒有聽到過喜萊莉這樣的聲音。「在這個聲音裡面,透露著一位含辛茹苦的母親的焦慮,一位疲倦的妻子的失望,一位幹練卻被輕視的職業婦女的無可奈何。就在那一刻,喜萊莉從一位堅強卻高不可攀的政治家變成了母親、妻子、同事,變成了一位選民們可以在情感上認同與信任的對象。終於,喜萊莉找到了她和選民之間情感聯繫的鏈條。她的所有政策和數據在這一刻都變得人性化,都與她作為母親、妻子、職業女性的社會角色聯繫了起來。許多選民感到,他們可以信任這樣的一位婦女去管理自己的國家。」

這天在喜萊莉的集會上,還發生另一件意外。她正在講話的時候,聽眾中忽然站起兩名彪形大漢,舉著標語大叫「給我熨襯衫」!當時喜萊莉就回應說:「看!這就是活生生的性別歧視!」在警察將這兩個搗亂者帶出會場後,喜萊莉說:「我就是要打破對婦女最高的那塊玻璃天花板!」

女性選民,特別是職業婦女,對此太有同感了,她們終於大批地倒向喜萊莉。

龔小夏感歎:「可是媒體卻似乎完全沒有感覺到在選舉前夕的這個變化,還在一味自作聰明地談論喜萊莉如何『計劃』了這場落淚,如何最終還是要輸給歐巴瑪,彷彿選民一定會按照他們的意向去投票。媒體自以為是的輕蔑態度,在多大程度上激怒了選民,讓更多的人將票投給了喜萊莉?這恐怕很難統計。能夠看到的只是,婦女選票大量地投給了她。喜萊莉在婦女選民中得票比歐巴瑪高出了13個百分點。許多人承認,她們的決定是在最後兩天才作出的。」

訴諸理性遠超感性

龔小夏1月4日自華府搭巴士赴新罕布什爾州喜萊莉的競選總部,為1月8日該州選舉日動員選民投票給喜萊莉。一些義工去參加喜萊莉的集會,龔小夏對此沒多大興趣,依舊報名逐戶動員選民。指派為她們開車的是來自波士頓的一對姐妹,「屬於白人中上層家庭的乖孩子」。姐姐希德21歲,正讀大學四年級,妹妹瑪麗18歲,高中還未畢業。她們趁週末開父親的車,趕了一個半小時的路過來助選。

說起來有趣,在喜萊莉總部當義工的這批年輕人,基本上都是這類家庭的孩子。龔小夏逐個去問他們為甚麼要支持喜萊莉,為甚麼傾向民主黨,為甚麼參加這麼辛苦的義務工作?他們的回答大多認為喜萊莉有能力與經驗來管理國家,不喜歡布什等等。

歐巴瑪在年輕人中的支持率遠高於喜萊莉。龔小夏很想知道希德和瑪麗姊妹倆為甚麼不選擇歐巴瑪?她們說,歐巴瑪是個非常吸引人的候選人,她們都很熱愛他。但是,歐巴瑪的講話沒有內容。喜萊莉雖然並不讓人興奮,但說話言而有據。

這番話印證了龔小夏多次從別的選民那裏得到的印象:喜萊莉的支持者們訴諸於理性遠遠超過感性,歐巴瑪的支持者則相反。

龔小夏走完整個街區助選,吃午飯時碰到一位來自紐約的非裔。新罕布什爾是個非常「白」的州,少數民族在這裡只佔6%。龔小夏問這位非裔為甚麼給喜萊莉而不是歐巴瑪助選,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認為,柯林頓夫婦為少數族裔做的事情遠比歐巴瑪多。包括他在內的黑人小區領袖們,不願僅僅因為種族因素,就將選票投給某個候選人,那樣反而更加深種族歧視。

這位非裔人士認為喜萊莉輸了愛阿華的選舉,在他看來也有種族歧視的因素。因在白人占96%的愛阿華,許多人害怕被鄰居認為自己有種族主義傾向,在眾目睽睽之下,只好將票投給歐巴瑪。

選舉日一早,正在新罕布什爾州助選的龔小夏打開電視看新聞,發現各大媒體都在討論喜萊莉今天失敗之後會怎麼樣。有線電視的調查說,喜萊莉在民調中落後13個百分點。

龔小夏說:「看來媒體都認定喜萊莉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我覺得這簡直不可理喻。在下面跑了幾天,覺得就在這一兩日裡面,選民中的情緒似乎正在往喜萊莉一面偏,跟媒體的說法正好相反。而且,在這個人口相當密集的地區的競選總部待了幾天,從來沒有看見媒體的人光臨過,可見他們都跟著競選人走了。再看看一些民調的細節,我發現民調都是在街頭隨機抽樣或者打電話做的。這些天到處都有競選人的集會,街頭上充滿了等著瞻仰歐巴瑪的熱情的年輕人。可是喜萊莉的支持者們卻不太上街──他們多數是有工作的成年人、出門不方便的老年人、孩子和家務纏身的婦女。年輕人愛參加活動,可是投票率低;成年人抽不出多少時間去集會,投票率卻高得多。」

民主黨再次失去白宮?

龔小夏當天來到競選總部,看到那裏的人受民調影響,普遍情緒都不高。「大家都準備好會有一個沮喪的夜晚。有人與喜萊莉身邊的人聯繫,對方聽上去也情緒不高,但是說並非沒有希望。而且由於媒體預期喜萊莉會以兩位數之差落選,所以如果輸得不多也算一個好結果。」到這個份上,為喜萊莉助選的義工,也就只好抱著盡人事、順天意的態度去做最後一天工作。

根據過往經驗,在大規模的競選活動中,最後一天經常也是最重要的一天。許多選民到最後一刻才決定將選票投給誰,或者決定是否去投票。對政治事務不太關心的選民如果家裏有別的事情或者有甚麼不方便,就會放棄投票。所以,各個競選總部都會在這天動員一批義工,到各地去開車接送選民。

當晚7時投票結束,隨著投票站一路將選舉結果報上來,電視評論員也開始評論。他們都紛紛預測喜萊莉在新罕布什爾失敗後,將採取甚麼樣的策略?諷刺的是,評論員一面說,螢屏下面的統計數字一面在變化。當10%的票站將數字報上來時,喜萊莉38%,歐巴瑪36%。到15%的票站報完數後,喜萊莉40%,歐巴瑪仍然是36%。

在場的龔小夏說:「人們有點懵了。明明是喜萊莉在領先,為甚麼評論員們還要喋喋不休地說她輸了之後怎麼辦?難道他們手頭還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統計數字不成?」兩個多小時後,最後的選舉結果出來了:喜萊莉以39%的得票率勝出,比歐巴瑪高出兩個百分點。

喜萊莉競選總部的人無論老少都瘋狂叫喊起來,他們這些天的努力終於沒有白費。但由於媒體眾口一辭都預料喜萊莉不會贏,組織者事前並沒有安排勝利晚會一類的活動。

龔小夏總結說,民主黨人在選舉中談得最多的是如何去動員更多人參加投票。年輕人、婦女、少數族裔都是動員的主要目標。然而,民主黨的左翼人士卻經常忘記他們的基本群眾,也就是那些從三○年代羅斯福新政時期,就一直跟著民主黨的中下層藍領或白領工薪階級,這些沉默的選民經常覺得自己已經被民主黨忘卻和拋棄,他們也許沒有時間組織遊行集會,但他們會去投票。

她認為,作為民主黨中間溫和派的喜萊莉如果獲得提名,她能夠得到民主黨左翼也就是歐巴瑪的選民以及非裔的選票,因為這些選票不會流向共和黨。「但是,如果歐巴瑪獲得提名,那麼喜萊莉的選民就有可能投向共和黨的馬侃。畢竟,馬侃這位越戰英雄和久經沙場的政壇老將對中間派選民是很有吸引力的。」

龔小夏擔心,如果出現上述情況,民主黨又會再次失去白宮。@

(北美世界日報《世界週刊》2008-03-16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