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捕捉詩性的靈光
【大紀元3月14日訊】以前的我,從沒有想到盛雪還能詩,因為一提到盛雪這個本來就蘊涵著詩意的名字,恐怕大多數知道一點她的人,都會想到那本轟動一時、一版再版的採訪記——《遠華案黑幕》。那本驚動中國高層的煌煌大作,就是使她一炮而紅的成功之作。以致於那本書稿尚未付梓之前,北京方面就通過各種渠道在設法消聲滅跡了……
據說盛雪現在這本詩集也因她的敏感身份在大陸出版界屢遭波折。其實,這本詩集從頭到尾,在字面上看並無多少涉及政治內容,甚至連需要過濾的敏感詞也寥寥無幾。只是因為作者是盛雪,便無法見容於中國當局。好在這本不算太厚的詩集,總算今年一月份在香港面世了。而且即將加印。這對一位異軍突起的女詩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難得的寬慰了。
一、有些景色 因為無法描述而美麗
瀏覽這本詩集,才知道盛雪原來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開始了詩歌創作。在我的想像中,一首好的詩歌,一定會在讀者心裡生出餘味無窮的聯想和回味,它不僅能給人帶來某種美麗而智慧的意境美或哲思,而且也可給人留下朦朧的想像和思索的空間;因為詩,不像其它的文學體裁,可以任寫作者鋪開盡情飛灑的筆墨。詩,只能在有限的物理空間裡凝聚語言或哲思的閃光。一如顧城那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一樣,至今仍有經久耐讀的魅力。這樣的字眼,這樣的詞句,雖然無比樸實,淺露如水,但就是能讓人爆發出難以言表的驚艷之感。盛雪詩中的《有些》前兩句讀來也有些哲思的味道。
「有些人物 因為無法接近而神秘
有些景色 因為無法描述而美麗
有些境界 因為無法到達而令人著迷
有些凡塵瑣事 因為無法定義
而讓人窮盡一生癡癡探索 苦苦尋覓」
而在《諾言》裡,我們眼前則展現出一幅動感的、詩情浪漫的油畫意境……無怪乎雪萊說,詩能揭開帷幕,露出世界所隱藏的美:
「在暗夜的荒野奔波了許久
仍然看不到你曾經許諾我的星斗
世界是如此的廣漠
地平線總是在海天相擁的盡頭
有時真想停下追趕太陽的腳步
寧靜的夜晚享受一份應該屬於我的溫柔」
讀《海與岸》,彷彿能聽見有種熟悉的音律感由近而遠,伴隨著想像的翅膀,在沉思中徘徊:
「如果
如果孩子蕩起雙漿
如果風帆撐起夕陽
如果姑娘的臉龐 催醒了冬天的驛站
如果六月的陽光 描出了遠方的曲線
那麼 請讓雷鳴沉睡在這窒息的夜晚」
這首詩是她獻給英國多佛爾海灘上五十八名同胞的哀詩,但用的詞句裡並找不到一個悲情的字符。那大約是因為通常可以言表的悲傷因此而失去份量了吧。
在另一首《憶》中,卻是詩人感性的另一番鋪陳:
「拖著串串傷感的往事
信步來到淚的湖堤
欲用淚水將它們淹沒
一切反而被洗得更加清晰」
這是一首寫於1983年的詩,作者的當年大約正是「誰個少女不善懷春」(歌德語)的年齡吧。彼時的作者,或因初戀的情傷,或因環境的嚴酷,一個人踽踽獨行,慢步於清冷的湖堤,彷彿輕歎於「等候了千年的情愛,只留下短暫的光芒。」
二、坦克碾碎了她「年輕的心和愛情」
讀盛雪的詩,我的眼前會不時一會兒晃動著北京城牆邊灰濛濛的街景、一會兒思緒又會切換到多倫多那漫天遍野的雪原,還有那風雪中影影綽綽的纖弱清姿。雖然柔弱,卻異常堅定。是的,盛雪是堅定的,那是一種不言妥協的執著和堅定,也正因了這種不依不饒的執著,才使她不得不面對既非常情也非人性的無理懲罰:寄居加拿大幾近20載而無法歸國。她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份抵達加拿大時,……還不知道,也從來沒敢想過,這一下,就是十幾年不能回家。」然而,這也是許多人都看到的那些堅持理想的部分海外華人生活的一種常態。
是誰賦予了盛雪的堅定?是誰在她那輕飄若風的身影中嵌入了似乎是與生俱來的男性般倔強?這便是那場發生她家門口的舉世震驚的大屠殺使然。這也是海內外許多良心人士無論身在何處都無法拋卻的六四情結。這種深入骨髓的情結可以從她寫於六四八週年(1997年6月)的《我要活著》一詩中悟出端倪:
「我要活著
我死了
當夜被更黑的夜佔領
坦克碾碎了我
碾碎了我年輕的心和愛情
星星也四散藏躲
我死了
我的真誠被擠成了一幅血腥的招貼畫
嵌在長安街的大道上
無奈地展示了一個共和國的墮落
我死了,朋友
可我來,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我要活著
我還年輕
不想在許多夢想發霉之後
彎著腰熬日出日落
當夜被更黑的夜佔領
坦克毫不猶豫地碾碎了我
碾碎了我年輕的心和愛情
我的身體飛散飄落
化作無數瘖啞了的和平鴿
夜夜飛臨
那廣場 那校園 那路口 那街道
固執地用滴血的身軀
在天空悲哀地拼寫著
我 — 要活著
我 — 要活著」
詩人也許堅信,此生注定會守望到徹底昭雪的那一天。
作為一位長期漂泊異域的懷鄉女子,雖然多次往返香港,雖然多次看到家門就在近在咫尺之遙而不能邁入,那是一種怎樣的內心悲苦?而這麼多年來,唯有將這一切寄寓於詩的抒懷之中。
在離別故土——北京的家十三年後,她終於忍不住闖關回國了一次,那是在一九九六年中秋節的時候。當她從加拿大回到北京,飛機莆一降落,她就在機場被扣留,然後在審訊二十四小時之後被原機遣返回加拿大,自此再未能踏上故土一步。請看她於2002年8月20日寫的《年輪與家的距離》一詩中,流露著多麼無奈的傷逝情懷:
「翻轉了十三週年輪
調整了十三個角度
經歷了十三次遠離
每一年的這一天
都覺得家很近很近
抬頭望去
又無比的遙遠 遠不可及
每一年
都精心地準備著回家的行李
每一次
都不得不選擇
再一次遠去
每一年
都以為是最後的流離
每一次
走在北京的街道上
驀然驚醒
是枕邊未干的淚跡
思念穿越冷卻的時間
將我帶回故里
親情掠過浮動的人心
家鄉的河山永遠美麗
世界廣漠而絢麗
還是不忍不回頭
還是看到夕陽下的鐘樓
晨風中的楊柳
依依稀稀
年輪自顧自地旋轉
來不及刻下思念的痕跡
家鄉無比遙遠
千萬里外
我調整了所有的角度
也看不清
老去的親人
是否舉起了召喚我的手臂」
字裡行間,分明奔湧出一股濃濃的、悲憤的思鄉情緒,像霧像雲一般,瀰漫在詩人望穿秋水的眼神裡。雪萊說:「詩是最快樂、最美好的心靈在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刻留下的記錄。」但讀盛雪這詩,你不但得不到意想中的快樂,相反倒會給你精神上平添一種被壓抑被撕裂的痛楚。
三、緊閉的朱唇上散開著殷紅
作為一位形象不錯的年輕女性,盛雪是一位懂得運用色彩也善於展現色彩魅力的女作家。無論是她一襲素雅的著裝,還是她那表情豐富的面容。在香港的一次自由詩朗誦會上,我看見盛雪款款走到台前,聲情並茂地朗誦著一首她創作的詩歌,那神情,那語調,一點也不遜色於大陸央視的播音員,只是她沒有那種機遇,但我想,即使在「祖國」大陸她肯定也是不屑於贏得那種機遇的。香港之夜的那天晚上,她應是表現最為突出的詩朗誦者。
末了,這本詩集的封面設計也值得順便一提。設計者將詩作者那張宛如三十年代電影明星似的黑白照,別出心裁地置於封面與封底之間,正好掩去「佳人」的一半,故意給讀者留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想像空間,好一種匠心獨運的創意!如果乍一看這書的包裝,不瞭解她的人,還可能誤以為又是哪位美女詩人橫空出世了呢。不能否認,封面上的玉照中人生得玉貌雪膚,白淨可人。尤其是那線條菱角分明的雙唇,欲說還休似的,令人印象深刻。有時黑白照的藝術效果反而會有彩色照片所難以勾畫出的生命力和魅力。但是,作者在詩作的形式語言上,如果也能給人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則更為完美得多。詩集中的有些詩,如果可以看作詩的話,似乎稍嫌牽強人意,如作者80年代早期的詩作《惶與悟》:
「彷徨
人生的孤途
抬頭
會望見一個蒼白的太陽
極目處
渾渾沌沌
依稀可辨
一束永恆的光」
在這似事而非的廖廖數語中,既摸不著詩作者「惶」在何處,也實在看不到我們該「悟」到什麼。而且,有的詩句不知是印刷上的疏忽還是作者的隨意,在語言的嚴謹上稍嫌粗糙,如「月光真地如梭」應為「月光真得如梭」等等。
從盛雪的詩句中,我能看到她的國際流浪軌跡,以及為理想獻身的決絕和信念。但略感遺憾的是,詩中的語句鮮有令我讀後為之叫絕的驚人之筆。也許她的詩大多屬於我們讀得太懂的詩句,當然,讀得不知所云的詩章則又會讓人陷於另一種理解上的彷徨。畢竟盛雪是踐行理想且行走在理想之路上的人,而不是描繪風花雪月或玩弄辭藻遊戲的高手。
──原載《民主中國》(//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