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恩婕報導)根據日前美國的一份研究顯示,醫療儀器如心律調節器或植入性心律轉復除顫器(ICD)存有安全漏洞,易遭駭客入侵,讀取病患的個人資料或更改儀器設定,造成儀器誤讀或失靈。病患的隱私與健康,正面臨駭客攻擊的危機中。
儀器儲存的個人資料如病患姓名、療法設定、出生日期,及醫生提供的其他資料等等,在駭客面前將一覽無遺。更糟的是,駭客可以攔截ICD所發出的訊號,並使用未經授權的機器,來調整儀器的設定。舉例來說,ICD的作用是在病人出現心律不整時,自動發出去顫電擊(defibrillation shock),以刺激心臟重新正常跳動。然而,駭客卻可在儀器應該產生電擊時,阻止電擊的發出,或者在不應電擊時發出電擊。
研究成員之一的哈佛醫學院心臟學家威廉麥塞博士(William Maisel)表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鼓勵醫療儀器產業,對於病患資料的隱私與安全性,必須仔細思索。麥塞博士說,幸運的是,儀器裡已加入一些防護裝置,迄今也尚未有ICD或心律調節器病人被駭客鎖定的案例報告。「但醫療儀器製造商可以做得更好。」特別是在無線通訊愈來愈普及的時代。
麻州大學的電腦科學家說,今日的ICD在短距離內接收無線訊號,由於這些儀器越來越精密,加上擁抱無線科技,連接到網絡,也開始與其他儀器連接,使得資料被攔截的可能性大增。
雖然研究人員揭露了安全漏洞,但他們強調,不會因為安全與隱私的考量而反對裝置ICD或心律調節器。「當醫生告訴病人,他們需要這些儀器來過正常與健康的生活,對他們來說,裝入這些儀器比不裝要來得更好更安全。」
研究人員表示,只想確定大家可以瞭解,新科技整合入醫療儀器,會如何影響安全性與效率的傳統目標。
事實上,刺客接近裝有ICD或心律調節器的病人,操縱儀器以謀殺病人的可能性非常微小。由於這個想法深具創意,也許可以寫出一本很棒的間諜小說。但要製造出研究中所用的類似機器,相當耗費精神也頗具挑戰性,實際上有其他更簡單的方法可以達到目的。
因此,為了防止另有居心的人濫用,研究團隊在論文中省略了一些細節。論文將於5月刊登在加州奧克蘭學術期刊《電機及電子工程學院安全及隱私》專題論文集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