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行旅(7)馬達加斯加(二)

黃淑貞 撰文、攝影

人氣 5

與微笑民族相遇

今日由陰霾邁向陽光,林相也漸次變矮,陽光漸漸穿透雲層,籠罩著大地,驅走昨日的寒意。開闊開墾的谷地取代蓊鬱的雨林,紅泥磚砌屋的紅色大地在梯田層層的圍繞下,猶如積木一般,方正、趣味,增添許多異國風味,紅土屋的外觀簡陋有之、精緻堆疊有之,利用自然顯然是島民歷代的傳統。

馬達加斯加人多半是馬拉加西種族以及歐洲人、印度人所組成;馬拉加西人的先祖自東南亞遷徙而來,落地生根再經歷史推演與相繼來到島上的民族混血,而形成現在島上主要的18個種族。


如積木的紅土房已算精緻了

雖然地理上與非洲大陸相當接近,民族性格卻接近亞洲。他們口中的馬拉加西語,是南島語系中的其中一分支,也許也與我們的原住民有著某種的血脈相連,千里之遠看到人類的拓展足跡,發現世界真的不大。

由東南亞移民到此的先民,避開多颶風的沿海地帶,往比較涼快的高原區移動,因此,山中的居民保留了較多的亞洲性格。他們帶來了民生穀物,也開啟種稻的歷史,沿途所到之處,梯田佈滿山谷,辛勤耕種的人民篳路藍縷,在缺乏水土保持概念的年代中,無形流失了許多土壤,紅色的泥流入河中,流動的土紅,恰似大地受傷流出的一片殷紅。


頂上功夫了得

馬達加斯加島只有1/10的土地適合種植,居民仍然以農業生產為主,一年1~3穫的耕作技術,卻仍需自東南亞進口稻米。聽說交通不便,縱使有路卻也經常在10~4月的雨季泥濘難行,無法貨暢其流,以至於堆著發霉,因此山區的居民生活困頓;雖然仍有大貧和小貧的區分,幾乎都未穿鞋,冬天也是一樣。

偏遠山區沒有電力的供應,一到夜裡,山中小鎮陷入漆黑,在車輛的近光燈照射下,依然可見居民未攜帶燈具的走在完全漆黑的馬路上,為他們冒冷汗,也欽佩他們的夜視能力;而車道邊的民房僅點著一盞小燭燈,縱使如首都安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夜裡的燈光仍然是屬於有錢人的奢侈。


運送木材的簡易車輛

嚮導曾說:「夜裡,自外太空看不到馬達加斯加的燈光。」足見這種民生物資的缺乏。由於居民生活仍然非常的傳統、困苦,因此砍伐樹木製炭或是生火變成家常便飯,曾經蓊鬱的森林就在居民的需求下不斷消失,卻又沒能及時種上幼苗,以致裸露的紅色大地就在雨水的沖刷下,一舉流向印度洋與莫三鼻克海峽。

消失的森林、流失的國土,換來人民更加困苦的生活,也為島上的諸多生物帶來浩劫,失去棲地甚至絕種。車行間,可見到尤加利樹種植在山坡地,主要是提供薪材用材,以減少居民砍伐原生植物,才能進一步展開護林的行動。


雖窮苦卻充滿自信的小男孩

今天走訪的幾個聚落,居民有著相同的笑,也有著相同的痛。觀光客不會停留的點,居民好奇的向我們聚攏。沒能洗乾淨的臉、沒穿鞋子的腳、鋪上一層黃土色的破舊衣物,遮掩不了他們臉上淳樸的笑。


賣砧板的小販

基於對他們的好奇,我們拿出相機拼命拍,充滿掠奪性的工具,卻引發他們的新鮮感,當注視著自己出現在液晶螢幕更是樂不可支,簡單的滿足,無上的快樂。進入窄小的泥土房,陰暗、潮濕、簡陋,當然更談不上清潔衛生,卻住了不少人,他們不吝惜的讓我們參觀,我們卻無限唏噓。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71期 @

(待續)(//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馬達加斯加準備設立第三官方語言
華南喀斯特地形等三景觀增列為世界遺產
生態行旅(1)摩里西斯(一)
生態行旅(2)摩里西斯(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