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手指」陳瑞斌 創五次彈斷琴弦紀錄
【大紀元2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九日電)被譽為「天使手指」的知名鋼琴家陳瑞斌,多年來獲得世界各地的讚譽和獎項不計其數,但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仍是台灣觀眾的掌聲及故鄉音樂教育的普及與提昇,這個使命感讓他始終努力不懈。
陳瑞斌自十二歲通過教育部資優兒童出國考試,隨即赴奧地利學習鋼琴,畢業於維也納市立及德國漢諾威國立音樂院;為多項世界性最重要國際鋼琴大賽得主,在華沙(蕭邦)、特拉維夫(魯賓斯坦)、美國鹽湖城(Bachauer)、雅典(卡拉斯)、維也納、西班牙Manresa(貝多芬獎)、義大利(羅馬、拉赫曼尼諾夫、貝里尼、Stresa)等國際大賽都有優異表現。
陳瑞斌在特拉維夫還接受魯賓斯坦夫人親自頒獎,在波蘭及以色列並獲前總統賈魯賽斯基與拉賓召見。
去年十一月陳瑞斌在超過三千名聽眾的美國帕莎迪娜大劇院由交響樂團伴奏博得滿堂彩,並獲大洛杉磯郡政委員安托諾維契 (Michael D. Antonovich)代表大洛杉磯地區八十八個城市的一千零三十萬的市民誠摯歡迎並頒獎表揚,為第一位華人獲得此項殊榮。
接著,陳瑞斌就忙著今年一月底在台灣南部─台南市、高雄市的兩場音樂會。也許因為時差和氣候的轉變,自認身體硬朗的他罹患重感冒,演出前還在醫院吊點滴,但仍憑著堅強的意志力,圓滿完成音樂會。
陳瑞斌說,他是真的用「心」來演奏每一個樂章,沒有適當的言詞可以形容對每一場表演的重視;尤其對於台灣,有一種莫名的使命感,希望保存古典音樂傳承給下一代。即使常年在海外巡演,一回到台灣,總是很用心的投入音樂宣導,他要做的是讓文化流進並融入台灣人民的血液裡。
將音樂視為生命一部份的陳瑞斌,自幼就和鋼琴結下不解之緣。他的父親陳振德回憶說,當陳瑞斌開始會站時,看到鋼琴就很高興;經常在鋼琴前面爬來爬去,才兩歲多的孩子,彈出來的音樂好像已經可以成為一首曲子,但怕吵到鄰居,把他從鋼琴上抱下來,沒有琴聲安靜多了,但卻多了他的哭鬧聲,一樣吵。
陳瑞斌回憶起家中的第一台鋼琴,是一百歲高齡的「三手」琴。「擔任小學音樂老師的父親,當時用新台幣一萬一千元買下這台鋼琴。」那個時候,房子一坪約新台幣二百元,一棟六十坪的房子也不過一萬二千元,「很多人笑父親笨,買鋼琴不如買房子!」
「因為叔叔對音樂有興趣,那台鋼琴本來是買給叔叔的。」出自音樂世家的陳瑞斌說,「那台鋼琴白色的象牙製琴鍵已受潮泛黃,要不是看到別人家的琴鍵是白色的,我還以為琴鍵就是這種顏色。」
隻身在歐洲的學習生涯中,陳瑞斌清楚記得俄國老師說的話:鋼琴要彈得好,手指與琴鍵的接觸很重要;十根手指頭在敲擊鍵盤時,要像鋼鐵一般,每一次都要確實而堅硬。或許是受到此話影響,後來陳瑞斌在演出中曾創下五次彈斷琴弦的紀錄。
他笑說,「其中一次還是小指頭彈斷的。當時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正彈奏俄國作曲家普羅高菲夫的『戰爭奏鳴曲』,彈到一半『砰』的一聲,我以為是天花板掉下來,過了二秒,知道弦斷了,但我沒有停下來。」
陳瑞斌解釋,一般來說,比較容易斷的弦通常在高音部;斷了一根,還有第二根可以繼續發出聲音。但那次斷弦是在左手低音部黑鍵,那條弦很粗,斷了就沒有聲音了。還好,接下來的樂章用不到這個音,可以繼續完成曲子。
陳瑞斌回憶說,那場音樂會,他得到「最佳表演藝術獎」,在音樂界傳為佳話。之後的演出,常有許多單位會提醒陳瑞斌,「彈琴不要太用力!」而且只要是有他演奏的音樂會,調音師都會很早就到現場,並帶來很多條琴弦,以備不時之需。
「天使手指」真是充滿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