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中國社會抗爭呈現擴散效應
【大紀元2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今葉台北二十四日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分析指出,由於中國大陸房價與物價上揚對城市居民的衝擊更為直接,過去多發生在農村的抗爭活動將出現擴散效應,未來白領階級、失業大學生都將加入社會抗爭行列,引爆大規模社會衝突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陸委會在二月份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中分析了二零零八年中國社會發展,並作了以上表示。
陸委會表示,儘管過去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帶動人民收入與生活水準提升,但收入差距的分化卻日益明顯,反映在中上收入者的收入飆升,但下層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卻相當有限。特別是中國在去年出現物價上漲顯著與普遍的情況下,中低收入戶的感受格外強烈,一般人的工資收入無法承擔買房支出,加上相對昂貴的醫療與教育支出,使得消費受到相當抑制。
外界常以為中國社會的居民不滿多來自農村,但陸委會在簡報中卻評估,去年以來,房價與物價上漲對城鎮居民的衝擊更為直接,城鎮居民對收入差距與權益受損的感受也更為敏銳。加上城市居民的公民權利意識與資訊來源迅速上升,媒體與網路日益開放,讓城市公民開始嘗試以集體抗議與群眾動員方式表達非政治性訴求,將對中國政府帶來直接壓力,衝擊現有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不過,陸委會認為今年度,中國的社會政策重點仍會放在農村與農民工,對農村教育、醫療與社會保險的預算支出仍會大量增加。特別是在社會保險制度上,儘管中國政府積極建構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但仍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覆蓋率,這使得非正式部門或民間中小工廠的農民工仍不在保障之列。
農村勞動力的就業也是中國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陸委會評估,儘管部分製造業面臨缺工現象,但當前中國勞動力仍是供過於求的現象,農民工因為年齡偏高,加上多屬於非技術工人,就業相當困難。
另方面,新成長勞動力與下崗失業人員仍是失業人口的重點。二零零七年,全中國近五百萬大學畢業生中,到十月底仍有一百四十多萬人未能找到工作。而中國大專學生的入學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當前城市青年的就業明顯不足,也呈現產業型態與勞力市場不對稱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十年,中國社會的抗爭行動多半是經濟性議題,參加的成員也多是相關的小群體,沒有外溢擴散效果,抗議對象也多是地方層級的政府官員或企業。
但從二零零三年以來,除了原有的成員外,新興的抗議群體逐漸擴散到外資企業農民工、承受失業焦慮的大學生與年輕人、城市白領階級。這些雖然仍是個別事件,限定於特定小範圍,但由於社會潛藏不滿情緒,加上執法人員自恃擁有特殊權力,往往有過當的激烈行為,因此擦槍走火的群眾騷動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