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亮勻/台北報導〕位居環太平洋地震頻繁的亞洲國家,耐震建築成為各國建築業長期投入的開發項目,昨日由中華建築隔震消能構造協會與台灣建築中心舉辦的「隔震消能建築技術發展國際研討會」,吸引不少業界人士到場參加。
日本隔震技術已發展30餘年,是國內不少建築業取經的對象,但因為造價較貴,阪神大地震之前,全日本僅有約30餘棟的隔震建築;阪神地震後因抗震效果顯著,隔震建築全面大幅提升,至今年為止,日本隔震建築已經超過5,000餘棟,市佔率超過六成。
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表示,台灣平均每年有三到四次規模六以上的地震,每年會有一次影響較大的地震,尤其921大地震後,建築物更需要提升耐震性能。因此,在2006年公告實施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為增加高層建築的舒適度,也陸續研究推廣建築物耐震隔震及消能系統的設計。
日本免震構造協會會長西川孝夫指出,隔震與制震最大的不同在於,隔震除提供結構阻尼,還可能較制震延長建築物的周期,並降低地震反應的效果。
五年內完成160棟
中華建築隔震消能構造協會理事長詹添全說,台灣目前的隔震建築數量在世界排名第七,完成的隔震建築共有39棟,未來在結合建築業界的推動下,達到五年內完成160棟隔震建設的目標,世界排名也可望提升到第四名。
造價成本每坪多出一萬多
相較於制震建築,隔震建築需要更多成本,目前手中有三棟隔震住宅完工的興富發建設董事長鄭欽天指出,隔震建築在地震來時,能達到九成消能效果;制震建築的消能效果僅一成左右,因此,在耐震及舒適度上有很大的差異,平均造價成本也有50到200倍不等。一般來說,隔震建築的每坪造價成本就會多出1到1.5萬之間;國內建商使用的隔震器多為直徑150公分大,日本使用上多為直徑80到120公分。
台灣目前隔震建築共有39棟,包括慈濟醫院、台北市地政及防災應變中心等公共建築,另外,一般住宅有興富發建設、潤泰創新都大力推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