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七日電)2005年全球成衣及紡織品配額取消後,國際採購訂單紛紛轉移至中國等其他勞工成本低廉的國家生產,導致台灣相關產業萎縮,經過經濟部工業局輔導,讓毛衣、毛巾、織襪等產業起死回生,增加新台幣7.35億元投資,至少穩住1000個就業機會。
全球成衣紡織品配額取消後,台灣廠商出口數量明顯銳減,台灣紡織產業的毛衣、毛巾、織襪等業者營運陷入困境,僅賴內銷市場維生,生產機器運轉率只有兩、三成左右,廠商經營困難相繼歇業,連帶嚴重影響產業就業人口和家庭生計。
台灣工業局表示,工業局訂定毛衣、毛巾、襪品等產業輔導計畫,全力協助這些微小型產業轉型升級,進而穩定勞工就業機會。
例如毛衣產業利用海外加工 (Outward ProcessingArrangement, OPA)專案同意中國紗線進口,業者在國內織片後出口至其他地區縫合、整理,再輸往歐美市場,2005年7月迄今以OPA模式出口的毛衣約242萬件,開工率由2成提昇至8成;2005年與2006年度毛衣產值衰退幅度減緩,由-35.1%減為-21.6%,2007年度更大幅成長10.5%。
在促進投資方面更增購機器190台,加上土地、廠房投資,約計新增投資5.5億元。同時還穩住了100人以上的就業機會。
「艱困傳統產業」的毛巾業已於2006年4月核定「毛巾產業輔導措施」,並自同年6月起課徵中國大陸毛巾反傾銷稅,確實已提供國內毛巾業者公平競爭的環境,開工率也提高到6成以上。
產值部份也提高50%以上,2005年度毛巾產業產值3億元,2007年提升至4.8億元;台商回流新設廠2家,且2006、2007年度有17家業者增購新 (舊)機器68台,投入1億480萬元;穩住毛巾產業原600人的就業機會,並新增30個工作機會。
織襪產業亦在加強偽造產地標示查驗及取締、辦理襪子展售會及拓銷活動下競爭力提昇。2007年1至9月出口金額達8523萬美元,較2006年同期增加250萬美元;截至2007年10月,織襪業者添購170台襪機,投資金額超過8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