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大家知道儒家的主題思想與佛道兩家相比,是側重於入世觀。若論起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其實是一個二者兼得的人物,從孔子問道於老子即可見一斑,只是後世儒家受祖師孔子的影響,越來越注重於入世部分,把另一部分捨棄了。
從傳書及後世有關記載,我們知道孔子至少在某一時期身具遙視與預測功能。
孔子問道於老子之後,便常常打坐靜思,他的高足顏淵亦潛心靜坐。
《論衡》上記載,有一次,師徒二人同登魯國境內的泰山,在峰頂,孔子靜心凝神向東南方瞭望,見千里之外的吳國都城西門之外拴著一匹白馬。他指給顏淵看,問:「你看到吳國都城的西門了嗎?」
顏淵答道:「我看見了。」
孔子問:「門外有什麼?」
顏淵答道:「好像有一條白色的綢子掛在那裡。」
孔子揉揉顏淵的眼晴,糾正道:「那是白馬。」
從泰山距吳國都城有一千餘里,如果沒有修煉人所說的遙視功能——千里眼,憑肉眼是絕對觀察不了那麼遠的。師徒二人從泰山下來之後不久,年紀輕輕的顏淵便變得髮白齒落,不久發病死去。古書上說他「用眼力極目而望,精氣耗盡」而夭折。大概是他的功力太淺吧。
孔子不修道已在道中的那種境界,一些超常功能自然而然在他身上顯現出來。
在《列子·說符篇》中,曾記載這樣一件孔子有預測功能的故事。
說宋國有一個樂善好施、仗義行仁的人,家中的黑牛有一天生了個白犢,他覺得奇怪便去向孔子請教。
孔子沒給他說原由,只對他說:「這很吉祥呀!你去把它獻給神明吧!」
過了一年,不知什麼原因這個人的眼晴突然瞎了。那牛又生了一頭白色的小牛犢,他又讓兒子去問孔子。
兒子說:「上次問他把睛晴問瞎了,又何必再問呢?」
父親說:「聖人的言行有很深的道理,有時候他們的話起初看起來是相反的,但到後來再看卻是符合的,暫且再去問問他吧!」
兒子又去問孔子。
這次孔子還是沒講原由,和上次一樣對他說:「這是吉祥的徵兆呀,去把它獻給神明吧!」
兒子回來稟告父親。
父親說:「按照孔子說的做。」
又過了一年,兒子的眼睛不知什麼原因也瞎了。
不久,楚國發兵攻打宋國,把城池包圍起來,老少壯丁都被徵去迎敵,大部分都戰死了。這對父子因有眼疾免於參戰,保住了性命。而且到了包圍解除時,眼晴竟奇蹟般地又都復明了。
事後,這對父子才明白孔子對他們說的話。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社會動盪,人們的思想逐漸壞惡的年代,孔子便把精力傾注在改造社會、實現自己的理想上,雖然離仙佛之道越來越遠,然而卻給後世留下了治國齊天下的儒家思想。@#
——轉自(原標題:孔子的功能)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