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毒餃」事件 中方應不應該道歉?
【大紀元2月14日訊】今年一月份,中國產餃子在日本引發民眾中毒事件。“毒餃”先後在日本兵庫、千葉、課玉等縣導致當地民眾身體不適,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一名5歲的女孩,甚至一度失去知覺。迄今,已有超過1100名日本民眾,因食用這類中國餃子而中毒。
事發之後,日本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交涉。相對於以往的類似事件,這一回,中國政府的反應較快較積極:儘快答復日方,並儘快向日方官員發放簽證,前往中國調查。(11年前,海地發生食物中毒事件,88名兒童死亡,醜聞追蹤到中國大連的一家公司,中國政府一再阻擾外國人士前往調查,一年後則宣佈,那家公司已經搬走,紀錄已被銷毀。)
然而,中國當局對“毒餃”事件的處理和答復,還是從前的三步曲:首先,搶先宣佈中方自己的調查結果:從生產問題餃子的中國廠家,即河北省天洋工廠,“沒有發現問題”;其次,再陪同日方人員到相關工廠“聯合調查”,讓雙方都承認“沒有發現問題”;最後,暗示性責怪日本方面“大驚小怪”,指望一切都不了了之。
日方對事件的調查和反應都極為謹慎。在事發的兵庫縣抽查的中國冰凍水餃密封袋內側,發現農藥成分甲胺磷,但因其中一袋的表面有小孔,便又延伸調查是否有人在餃子出廠後故意下毒。儘管至今沒有結論,一個明確的細節卻是,農藥甲胺磷,在日本屬於罕見,但在中國,卻很普遍。
不論中國當局作何解釋,也不論日本當局如何謹慎,“毒餃”事件已經引起日本民眾極大震動,並給輸往日本的“中國製造”食品,帶來嚴重後果。
“毒餃”事件發生後,日本進口商就緊急撤架23種中國產的冷凍食品,其中包括袋裝餃子、迷你菜卷、以及冷凍叉燒、豬排等。在東京市場上,中國蔬菜、豆類、海鮮等,價格大幅下滑,僅中國豌豆,就比去年同期跌價55%。與此同時,日本農產品和海鮮等,價格卻節節上揚,供不應求。“中國食品恐慌症”席捲日本。東京中華街的包子店和餃子店,到處掛上牌子,寫明“本店餃子現包現制,都是國產(日本產)。”
北京方面,竭盡輕描淡寫,企圖讓“毒餃”事件個案化。儘管這一事件還沒有完整的調查結論,但根據常識,問題出在中國一方的可能性更大。事實上,“中國製造”,不論食品、日用品,還是電子產品,早就以“假冒偽劣”聞名於世,“毒餃”事件,並非首例,也非個案,不過是為“中國製造”的陰影,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就“毒餃”事件,日本首相向全體日本國民道歉,道歉的理由是:政府相關部門獲得消息晚,未能防止事件擴大。自認“行政有漏洞”、“施政不力”,誓言採取措施,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與日本政府態度相反的是,中國政府至今沒有就“毒餃”事件向日本民眾道歉。旅日華人學者早就總結出:在當代,日本有道歉文化,中國有不道歉文化,尤其在政府層次。日本政府以道歉來挽回信譽,中國政府以不道歉來保住面子;日本政府的道歉,是要表達誠意;中國政府卻認定,道歉就是認錯。中共當局的特點,恰恰就是,永不認錯,故而永不道歉。
最新調查顯示,76%的日本民眾,決定抵制中國食品。日本人的“中國食品恐慌症”,與中國政府拒不道歉的態度密切相關,因為,日本民眾看不到中國政府改進的誠意,其心理邏輯便是,“中國製造”,肯定有更多的假貨毒物。
不僅不認錯不道歉,北京方面,還動用各種輿論,包括網路“憤青”言論,明示或暗示,中方沒有責任,日方不應該炒作另類“中國威脅論”。看上去,責任反倒好像在日本方面。
實際上,當中國人聽到“中國威脅論”的時候,最好冷靜思考並仔細羅列,執政的中共當局,有沒有以“中國”名義,對外構成“威脅”?究竟在哪些方面構成了“威脅”?比如,違反國際公約,用導彈攻擊衛星,並留下大量太空垃圾;動用電腦駭客,攻擊並從他國政府網站竊密;向他國大舉派遣間諜,不惜上演人海戰術(最近又有一批中國間諜在美國被起訴);以及氾濫全球、被驚呼為“黃禍”的中國假冒偽劣產品;等等。
當然,所謂“中國威脅”,準確而言,應該是“中共威脅”。獨裁的中共當局,除了對外威脅,連同對稱之為“同胞”的臺灣民眾的武力威脅,對中國民眾本身,也構成威脅,這是“中共威脅”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大的部分。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