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4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鄭裕文2008年2月13日華盛頓報導)台灣教育部將修訂中小學九年一貫制課程的指標用語,其中將把“國語”改稱“華語”,把“中文”改為“漢字”。有學者認為,這樣的改變符合國際潮流,讓語言擴大化。但也有部份人士批評,這是民進黨政府去中國化的又一個行動。
*此舉引發一些討論及聯想*
雖然台灣當局的這個改變要到2010年學年才開始實施,但已經引發一些討論及聯想。據台灣媒體報導,台灣教育部官員表示,將國語改稱華語是由學者專家和教師組成的小組提出草案,再由語文領域學者做專業審查,絕不是部長和行政當局可以主導的。
擬議中的修改還包括將“中國文字”改為“漢字”,將“中華文化”改為“本國文化”,而閩南語、客家語以及原住民語本來稱為“鄉土語言”將改稱為“本土語言”。
*林麗純:改變更符合時代潮流*
教育部課程綱要審議委員之一、中學教師林麗純表示,中國文字是漢朝以後寫的文字,並不是中國大陸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因此改稱漢字更有道理;至於國語改稱華語,可以讓外國人來台灣學習時更沒有隔閡,更符合時代潮流。
*沉葆:修改並沒有甚麼不妥*
在美國馬里蘭州從事華文教育長達32年的德明中文學校創辦人沉葆也認為這樣的修改並沒有不妥。
沉葆說:“中國的少數民族,比如說蒙古人他們有自己的蒙古文字,所以漢字漢文本來就是給漢人用的,因為漢人在中國所有民族裡佔絕對多數,我覺得用漢字沒有甚麼不妥,這也不是甚麼分化。”
沉葆認為,漢字的由來已久,把中國文字改稱為漢字只是回歸歷史,並不是去中國化。
*陳旭昭:將會引起更多混淆*
不過,同樣在美國教授中文的維吉尼亞州新世界雙語學院院長陳旭昭卻認為,這是台灣當局畫地自限,會引起更多的混淆。
她說:“我的美國學生裡,美國人也好,或者中國學生在美國長大的,他們經常會有點混淆,他們說中文,中國話還有華文,華語有甚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他們已經提出這樣的問題。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把語言和文化放在同一個定點上,我們就是在自亂陣腳。”
陳旭昭表示,文化和語言的學習最好不要攙雜政治的因素,否則只會讓有意到台灣學習語言的外國人士感到困惑,減少他們學習的意願。
*台灣教師認為應該廣泛討論*
台灣聯合報報導,不少台灣教師認為把國語改稱華語應該要廣泛討論,說清華語的定義,否則對外國人來說,廣東話、客家話也可稱為華語,這樣會造成更多混亂。
台灣教育部官員已經表示,這項修改只是針對指標用語,至於學校裡的課程名稱和教材都不會改變,還是叫國語課。教育部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九年課程綱要審議工作,並統一對外公佈修正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