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岐山發現一千六百年前窟龕雕像群
【大紀元2月1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二日電)中國陜西省岐山縣蔡家坡鎮附近山崖近日發現一處雕刻手法獨特的窟龕雕像群,專家推測是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北魏至西魏時期雕刻,具有歷史意義和保護價值。
「西安晚報」報導,此次發現的雕像群位於蔡家坡鎮宋家堯村,一座被當地人稱為「黑風洞」的石山。遠遠望去,在半山腰的石崖上可以看見幾個石窟,有的石窟呈正方形,有的上圓下方,其中四個窟內各有佛像一座和七、八個不等的陪伺人物雕像,石窟門邊左右各有人物或石獅。
其中,最大的石窟中間有一座約二點五公尺高的大佛,石窟門邊左右各雕有身穿古代衣物的人物。還有一個石窟被沙土和柴草掩埋近半,窟內從上到下排列五層佛像,每個小佛像高約十五公分,總計小佛像超過一百座。
陜西周秦文化研究會會員于安君說,這些石刻佛像是在年前發現的,雕像特徵明顯,有些符合唐代「貌如宮娃」的雕製手法,人物雕刻體現「丰韻、聳肩、展胯」特徵,其中最大的石佛像有可能屬北魏時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建林認為,這是極為少見的窟龕雕像,而雕刻的人像肉髻高,造型修長,秀骨清瘦、裹衣縛帶,屬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北魏到西魏年間雕像。
他說,當時佛教在中國西北各地很流行,岐山窟龕對研究關中佛教文化以及窟龕歷史、石造佛像具有重要意義。
窟龕是指在懸崖上開鑿洞窟、摩崖龕,供養各類佛教人像的佛事活動。中國大型佛教窟龕以甘肅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等為代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