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藝術︰
相聲具有優秀的藝術傳統。處於成長期的相聲更以「諷刺」為突出特色。相聲的「諷刺藝術」並非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文學藝術的根源。
從「談笑諷諫」的古代「俳優」,到「直言敢諫」、「實不讓當時言官」的唐朝「參軍戲」,宋朝的「滑稽戲」,到「滑稽幽默」、干預生活為特色的歷代笑話,「諷刺」的傳統是一脈相承。到了相聲藝術,可以說是集其大成!
下面結合相聲成長時期的一些情況,略述相聲藝術的優秀傳統。
*時代背景︰
1840 年鴨片戰爭以後,清王朝日益衰落。官吏橫徵暴歛,人民怨聲載道;一些文人以文藝為武器,口誅筆伐,湧現了許多「譴責小說」。在這樣的背景下,相聲藝人也創作了一些反應現實、針貶時弊的作品。如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相聲段子《大人來了》,剛剛問世即遭禁演,腳本未流傳下來。但在1908年出版的《也是集續編》裡曾追記了這段相聲的誇張情節︰
「據說清末在北京,即使親王貴族出門,也沒有驅趕行人的儀仗隊,惟獨『九門提督』出門,為了顯示威風,常常找一些蓬頭垢面的叫化子式的看街兵開道,高喊︰『大人來啦!』弄得人心惶惶。…接著又喊︰『大人來啦!駱駝抱起來!』駱駝擋了提督大人的道,來不及跩走,只好抱起來。又喊︰『大人來啦!驢車趕溝裡去!』車子太破,走不動,連忙趕到溝裡。又喊︰『大人來啦!把孩子摔死!』孩子哭鬧喊叫,擾亂大人的安寧,讓人把孩子摔死,不就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嗎?…總之從牲口到人,什麼也沒有『九門提督』的威風重要。」
*官民衝突︰
1906年,清皇族肅親王善耆就任「九門提督」,常常微服出遊,到護國寺聽相聲。本來心裡喜歡相聲,但,為了維護尊嚴,卻誣相聲為卑微低俗的市井之物。對《大人來了》這類相聲尤為反感,對相聲藝人也開始憎惡起來。
當時,北京最繁華的鬧市是東四、西單、鼓樓前,兩邊便道上有不少「撂地」作藝的。「九門提督衙門」在鼓樓前帽兒胡同口內。善耆外出,必須經過鼓樓前的鬧市。按規矩,他的轎子一出胡同,賣藝的都得暫停表演,以示敬意。
有一天,善耆外出,看見便道上相聲藝人魏昆治在說相聲,圍了一大群人,故意問︰「那是幹什麼的?」從人回稟︰「說相聲的。」他想︰叫你肅靜你不肅靜,吩咐了一聲︰「來,把他攆走!」
看街的忙跑過去喊︰「九門提督大人有令︰『大人來啦,說相聲的滾開!』」魏昆治站在桌上,據理力爭︰「我沒妨礙誰啊,憑什麼要我走開!」看街的喊︰「你住口!」魏昆治高聲反駁︰「長著嘴就是為說話的。說相聲的也是人,為什麼不准人說話?」這下觸犯的善耆的尊嚴,他咬牙切齒的說︰「不服王法,滿嘴胡說,還反了你啦!來,賞他四十鞭子,戴枷遊街示眾三天!」就這樣,無辜的藝人慘遭迫害。
*迫害藝人︰
善耆餘怒未消,他通令全城,污衊相聲藝人都是「莠民」,一律禁止演出,驅逐出京。在善耆的淫威下,很多相聲藝人被迫流浪外地;李德錫、張德泉去了保定、天津,還有的奔向山東、東北等地。一些滯留北京的也改了行。焦德海改行說「快版書」,張誠甫改行說「評書」。直到1909年,善耆卸去九門提督的職務,禁令才無形中取消,李德錫等相聲藝人逐漸回到北京。
一段相聲引起迫害相聲藝人的風潮,充分說明了相聲一貫具備的社會意義與諷刺精神。
﹙待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