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7日電)今年資訊月繳出入場77萬人,銷售新台幣60億元的成績單,雖然買氣較預估來得熱絡,但因主賣產品價格區間相對偏低,廠商毛利也相對遭壓縮,且是否影響後續買氣值得注意。
今年資訊月一開始,廠商就展現出刺激買氣的「誠意」,不用等到展期後段,就已經祭出超低價促銷,力撐買氣維持不墜,而出籠的買氣也反映在實際業績上。
不過,降價求售猶如雙面刃,業者得提防賺了面子、卻賠了裡子。
以主要銷售的產品包括低價電腦(Netbook)、液晶電視、液晶螢幕、數位相機等,單價多半在新台幣1萬元左右,一般筆記型電腦 (NB)平均銷售單價 (ASP)也從去年的3.2萬元降到2.7萬元,規格比去年提升、價格卻大降5000元。
筆電產品類還是以Netbook為主要銷售指標,華碩推出的限量版晶鑽粉紅色「S101」Eee PC,首批出貨350台全數賣光,四色Eee PC銷售量仍然在資訊月會場熱銷。
宏碁大幅調降Aspire one售價2000元,產品規格更是主流160GB及LED背光模組規格,讓現場其他Netbook品牌陷入銷售苦戰外,宏碁再推出內建3.5G網卡介面機種,售價2萬元出頭,整體銷售比重來看,表現超乎預期。
消費型相機這一年買氣受產品成熟度高及景氣影響,破萬元具千萬畫素才能成為熱銷機種。自動臉部對焦更是各家廠商主打規格,但上萬元機種的買氣明顯不如低價品。
以新力 (Sony)來說,熱銷款T700、T77都調降到近萬元,消費者在今年資訊月中也變得更精明,買相機看價格不看贈品,例如廠商加贈記憶卡、電池等周邊產品,都不如直接降價來得實惠
外資分析師就表示,這波銷售成長的代價是大打折扣戰,結果可能造成整個供應鏈的獲利被侵蝕,是禍不是福。
除了低價侵蝕業者的毛利外,對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買氣是否因資訊月一次宣洩完畢,導致後續無力,也讓業者擔心。
資訊通路業者就說,每年到10月底、11月銷售就會放緩,因為消費者會等到12月資訊月才進場,形成觀望的預期心理,這種現象在不景氣時特別明顯。
但也有業者持樂觀看法,認為從台灣「資訊月」、美國「耶誕節」購物旺季皆開出「弱中透強」的銷售數字來看,雖然盛況不若往年,但基本需求仍在,市場不用太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