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整體觀的另一個概念,是人體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和一體。人生存於大自然之間,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都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體,而人體也必然會相應的反映出各種不同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如《陰陽應像大論》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靈樞·五癃津液別論》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此外,如春天之脈象為弦脈,夏天之脈象為鉤脈,秋天為毛脈,冬天則為石脈,這些脈象的變化說明了人體的生理活動與大自然環境的變化是息息相關的。
在病理變化方面,中醫學則是強調疾病的發生是由於正氣虛弱所致;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自然解界四時氣候的變化對疾病的發生、轉歸和預後都有一定的影響。如《靈樞·四時氣篇》說:「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虐,冬善病痺厥。」說明不同的季節有著其季節性的好發疾病和時令流行病。
季節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當然也會體現在婦科方面,如:《內經》指出:「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隆起。」此說明了婦女月經的運行,與天地寒暑之氣,有相應的關係;所以在調治月經疾患時,也應考慮此因素。例如:有一些婦女的月經週期在暑熱季節會多有提前,寒冬季節則多有錯後;而崩漏患者夏季發生的頻率則較高於冬季,而帶下病屬虛寒者,則冬季發病較甚,病屬濕熱者,則夏季發病較甚。因此,在診治婦科疾病時,要掌握季節和氣候變化的因素,因時制宜。有時還要利用季節氣候的轉變條件來進行疾病的調治,如:寒凝血瘀的閉經、痛經、月經量少,則可多利用夏季來治療,以提高療效,反之亦然。
此外,古人認為人體氣血的盛衰及發病,與月亮的盈虧也有一定的關係。如:《素問·八正神明論》說:「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靈樞·歲露篇》:「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人也卒暴。」
另外,月經病的治療也應考慮到月經週期不同的特點;如經前月滿氣血實,治不可蠻補,以免實實;經後月空氣血虛,治不可妄洩,以免虛虛。《素問·八正神明論》指出:「月生而瀉,是謂藏虛;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曰重實。」古人這些觀察與經驗對婦女病的治療實際上起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其實,不僅四季和月亮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活動有一定的影響,在一日之中的晝、夜、晨、昏的變化,在幅度上雖然不及四季明顯,但人體的陽氣在一天中的晨、午、昏、夜都有生、長、收、藏的規律,疾病也有著「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不同變化,所以掌握晝夜的陰陽變化,對中醫臨床的調治上仍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