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石油公司將合作勘探石油
【大紀元12月2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黃耀毅華盛頓報導)台灣國營的“中國石油公司”與大陸的“中海油公司”12月26日晚間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將在台灣海峽以及非洲肯尼亞合作探勘石油。此舉是兩岸交流的最新一頁,卻也帶來新的疑慮。
台灣中油董事長潘文炎和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在北京共同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台南盆地和潮汕凹陷部份海域合同區石油合同修改協議(簡稱台潮石油合約)、烏丘嶼凹陷 (南日島盆地)協定區聯合研究協議以及肯亞9號區塊部份權益轉讓協議,兩岸共同能源開發更加緊密。
*首次海外合作*
海峽兩岸其實在1996年就已開始在台南盆地以及潮汕凹陷部份海域合作探勘油氣,因此兩岸能源合作已有數十年曆史,但海外合作,卻是第一次。之前兩岸曾在非洲國家乍得因為搶奪石油資源,還引發外交戰。
這次在肯尼亞9區塊進行探勘的合作案,是由中油轉投資的“海外石油及投資公司”,與中海油以及瑞典石油公司共同合作。中油投資30%,中海油40%,瑞典石油公司30%,並將由占權益比例最大的中海油擔任經營人。中海油原占此投資案的70%,但讓出部份權益讓中油加入。
*具有很大象徵意義*
由於台灣的能源仰賴進口,所以長年以來與各國際能源公司都有合作,也掌握一定的資金與技術。政大外交系教授鄧中堅分析,這次中油與中海油的合作,在兩岸交流上的意義,大過於經濟上的實質效應。而天津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則認為,石油是戰略資源,兩岸合作開發具有很大象徵意義。
鄧中堅教授認為,兩岸經貿緊密合作,長期來講,對於政治上的緩和,將起正面的作用。
他說:“中共政治圈裡素來就有所謂的石油派,當然現在都不提了,他本身最早的出身是石油業。也說不定有一天中海油董事長出任政治高位,這是有可能的。同樣的,過去中油公司董事長對於台灣的經濟決策,也有相當程度影響。長期以來如果通過企業合作,當然對兩岸關係發展,會有正面的影響。”
*台灣企業合作時需要謹慎*
不過鄧中堅教授也提醒,雖然與大陸企業合作對於拓展台灣企業的國際空間有幫助,但大陸企業接受自由經濟與國際化的時間不長,並且中國在國際上的投資案時常受到其人權形象影響,台灣企業在進行合作時,也應當特別謹慎。
他說:“這幾年中國經濟的崛起,他們在國際營運上的 範圍、經驗,特別是在一些開發中國家,是非常寶貴的。中國大陸到非洲國家的石油投資,跟人權問題有關。是不是助長了當地違反人權政府的聲勢,造成人權的破壞等問題。所以如果要跟中國大陸公司合作,第一個對於它的信用部份,或它的國際化程度,或過去的經營,要有一個相當高度的瞭解,這是很重要的。”
*可能引來一些疑慮*
不過,兩岸在能源上的緊密合作,可能導致其他國家,甚至是向來與台灣友好的美國、日本感到緊張。中國由於工業發展,能源吃緊,在非洲、拉丁美洲探鑽石油,加上2005年中海油原本要收購美國石油公司雪佛龍(Chevron) ,引發中國與美國爭奪石油的焦慮。現在台灣與中國合作進行石油開發,是否也會讓美國對台灣方面不滿?
另外根據台灣自由時報報導,對釣魚島以及東海海域的油源開發,原本構想是台、中、日三方合作共享,如今可能引來中國方面“聯台制日”的疑慮。
此外,除了中油公司,另外兩家台灣的產業型國營企業,“台灣糖業公司”以及“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都在進軍大陸的開放名單之內。台灣國營企業與大陸如此緊密合作,在如何保持台灣特有科技上,以及政治敏感度上,也需要小心拿捏。
鄧中堅教授分析,美國主導的大型石油公司依舊掌握世界80%的石油,中方開採的其實不到20%,所以美方應該不會過分疑慮。但台灣企業在與中方合作時,也該注意美方的立場跟反應:“有些我們特殊擁有的技術,當然我們需要適度保障。我們也要考量到,比如漢翔公司要出去,它擁有的技術,是不是含有美國方面的技術在裡面,或需要美國的某種零組件。也要瞭解美國的反應,而不是貿貿然就出去,回頭來才發現說美國對這個很有意見,反而對我們企業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
面對目前國際油價的低迷,中海油可能延遲或縮減部份產油計劃,不過在簽署了共同開發的協議之後,中油公司董事長潘文炎認為,這將會帶來巨大經濟利益。而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也說,在合作探勘的區域當中,只要有一處發現石油,“就不必擔心虧損”。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