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2日電)台東縣政府和風吹砂5年來的對抗,是一場失敗。台東縣政府5年前成立風吹砂防治小組,投入數千萬經費和無數人力,今天這場風吹砂,證明過去的防治作為白忙一場。
台東這幾年飽受風吹砂之苦,每當東北季風吹起時,卑南溪從最北的池上鄉至台東市的出海口,就會出現飛砂走石,台東市區和台東縱谷遮天蔽日,民眾苦不堪言。
根據長輩的說法,台東最近10幾、20年才會出現這麼嚴重的風吹砂,為何如此?眾說紛紜,有人指責卑南溪出海口防風林被砍除的原因;但是沒有防風林的台東縱谷也有風吹砂作何解釋?也有人說是河床裸露所致,至今尚未有專家提出科學證明,找出風吹砂發生原因。
風吹砂嚴重影響到民眾的生活品質,包括外面晾晒的衣物、停放在路邊的車輛,都會蒙上厚厚的風沙;機車騎士和行人苦不堪言。甚至連農作物也會因覆蓋風沙影響生長。
台東縣政府民國92年10月成立「防風沙推動小組」,結合第八河川局、台東林管處、水土保持局第五工程所、台東縣環保局、台東縣消防局,台東縣農業局等相關單位的人力、物力及經費,採取分工分段方式進行多項防治措施。
第一年,防治小組立即決定在中華大橋下游加寬水域,讓流水面積擴大達到覆蓋的效果,並在中華大橋及台東大橋間的河床裸露地以機械堆排石塊,達到岩石覆蓋效果。在岩石間距縫隙中散播草種及栽植馬鞍藤、甜根仔草等,以便在東北風吹襲的第一時間內有效遏阻風沙的揚起。不過,隔年6、7月颱風過後,河水改道,即告失敗。
第二年,防止小組決定在卑南溪出海口裸露的河床廣植馬鞍藤和甜根仔草,利用植物覆蓋砂石。種了半年出海口一片綠油油;但是隔年(93年)6月的敏督利颱風過境,挾帶滾滾洪水的沖刷後,不但造成溪流改道,原有的覆地植被破壞殆盡,更形成大量泥沙堆積,裸露的沙丘到處可見。
兩個月後,台東縣政府再度改變策略,協調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在卑南溪下游一帶,運用的積水水勢,築起一道道擋水牆,以水覆蓋法浸淹廣大沙地,消除禍源,和過去一樣,隔年、94年7月的颱風過後,又化為烏有。
95年防治小組又有新方法,利用稻草覆蓋裸露河床,當時許多民意代表質疑「這方法有用嗎?」,果然颱風來襲,洪水沖刷過後,河床上連一根稻草也不剩,更不用說達到防治風沙效果。
去年,第八河川局提出新思維,在卑南溪出海口兩岸裝設29支強勁的噴水、灑水設施,希望構成一片水幕攔截空中砂石;但是,至今滿1年了,今天的這場風吹砂,台東還是籠罩在飛砂走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