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2008 《玉山行旅》《寧靜的夜》雙主題水彩展

洪東標《創作的理念與實踐》(三)

2008年11月16日國父紀念館演講內容摘錄
洪東標
font print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 ,

《向女神致敬》是我在十幾年前的作品,藉由一個大理石雕像去表現,到去年的個展我才發表出來。右邊這一張是我零六年去美東旅遊的時候,帶我兒子去看耶魯大學,走著走著無意中闖進了耶魯大學的美術館,看到光線從窗外投射進來,照在這個沒有頭的雕像上,很美,我當時就給感動了。後來我藉由這個雕像的形,來表現光影的層次。


《魯大學美術館》

為了使題材更多元,我接著畫植物和花,採用很多實驗性的方法。這一張全開的作品,畫的是舊金山藝術宮的那個大庭院,那個大庭院非常精彩、漂亮,曾經是世界博覽會的會址;目前成為舊金山一個非常好的市民休憩的場所。我去的那一天光線很美,就把它用相機記錄下來。我必須承認我也是看照片畫,但不是在模仿照片,我必須去詮釋照片裡面的內容,把光影做多層次的表現,這是我去年個展的主打的作品之一。

花卉的題材我也畫一些,花店在賣花的時候,都把花放在塑膠桶子裡面,一桶一桶的排列。那天我早上散步經過,發現它很漂亮,就把它作為題材。尤其在陽光下,那綠色的層次,枝葉的交錯、花的造型的變化,都相當精彩。這一張是很大雙全開的作品。


《向羅丹致敬》

這一張《向羅丹致敬》是改造後的作品,開幕式時鄧國清老師為我致詞,他對我去年個展的作品朗朗上口,我被他嚇到了,一個七十幾歲的老教授,老師竟然能夠對我去年個展的作品朗朗上口,叫的出名字還敘述內容,其中包括這幅《向羅丹致敬》,下面是鬱金香,後面是羅丹的《加萊市民》雕像,也是用雙全開來表現。

我的分割表現形式慢慢轉移到真正的人體了,我之前都畫雕像,銅像、大理石雕刻都硬梆梆的,用分割表現硬的東西好像理所當然,別人不會去質疑質感表現的不好。所以我經過嚐試,大膽的進入到人體的領域。剛開始的時候有點生硬,但是從光影裡面去分割的時候,其實它還是有趣味的。

人物的部分還是繼續用分割的方式,包括右邊這一張,但它不像現代藝術那麼難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畫家在左邊,他有一個大鼻子,正在畫一幅畫,他在這個畫布上畫裸女,可是裸女這個腳竟然能夠伸到畫布外面去了,這就表示說她同時是模特兒,所以真實跟繪畫之間產生一個虛幻的重疊,這是這一張畫的比較有意思的地方。畢卡索的作品中有類似的題材,但我不是抄的,我是在現場寫生的時候想要這樣,畫模特兒就躺在那裡,我就順其自然很快的把它完成。

我幾乎都是在現場寫生、完成。包括這幅我把環境擴大以後,融入靜物、雕像,鏡子反射這樣的多重的空間。前面的靜物可以算是一個單一的主題,也可以變成人物畫的一個前景,那人物畫跟後面的石膏像跟鏡子裡面一個反射的影像再去做多層次空間的組合。這是我一系列從寫實到分割的發展過程。(待續)

<--ads-->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運用這種水彩渲染技法,得把畫紙擱在自製的畫板上,用羊毛刷子蘸上水,全張打濕,掌握適當的溼度變化,再依序落筆畫上遠景、中景、近景,所以是無法用筆事先在畫紙上打稿、構圖的。只能靠摸索熟練之後,再隨意揮灑。
  • 其實傳統的水彩畫特色,是輕盈明快、即席創作的小幅作品,多半以八開、十六開居多,畫四開就算是很大幅的了!但我總好畫對開或全開,因著經驗的積累與摸索,往後的作品就漸漸的擺脫了渲染法的朦朧、輕飄與無力,具有了油畫的厚重感、攝影的效果和國畫的意境,形成了自我的風格。
  •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睽違五年後,廖素鈴二度於台中市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畫展,此次個展作品內容多元化,皆是近三年來的新作。其中水彩繪畫著重在生活週遭的描繪與紀錄,畫面處理是光影與空間的交互運用。油畫則致力於各種技法的探討,如人物寫實強調神韻、特質的瞬間捕捉,並融入心靈夢幻般的意境呈現,而個人內心世界對現今社會的感受與衝擊,則反映在田園生活的鄉村系列作品。
  • 【大紀元11月30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文正/桃園報導〕廢棄的競選旗幟,除了可變身為環保袋,也可以變成美美的風景畫!平鎮巿美術老師張翠吟就運用羅馬旗上具不同色塊、圖案、肌理的特色,剪貼成一幅幅風景畫,不仔細看,還以為是水彩畫呢。
  • 一件件作品的誕生都是每位作者心血的累積,為使作品能流芳百世,創作者在選材時必須考慮到材料的特性與品質,選用品質好,穩定不易褪色的顏料才不致造成日後畫作變色走調;如可選用顏料穩定性較佳的礦物性顏料,以及中性畫紙作為作品基底材,因酸性紙張經過氧化、水解、架橋等化學作用後會加速老化造成纖維降解,紙張顏色會開始泛黃,強度也會大幅下降而產生脆化、粉化等狀況。因此多方了解使用材料的特性,才能避免日後老化的缺憾。
  • 風景畫在西方發展的時間遠較中國來的晚,從十七世紀的荷蘭萌芽、十八世紀的英國盛行、到十九世紀法國才被成為正式的繪畫主題。
  • 12月初在中正紀念堂一樓展廳,一項別開生面的畫展:有10個國家、172位畫家、近兩百幅水彩畫作盛大聯展,這次國際性水彩邀請展,由台灣國際水彩畫協會理事長蘇憲法策劃,
  • 畫過水彩的人一定都知道『淺色先畫』的道理,卻很少人真正付諸實踐,原因就是沒有養成作畫順序的判斷與計畫。以下我以這件風景水彩習作來說明如何從『先淺後深』的原則之下,設計大程序與小程序,讓水彩畫的技巧難度降到最低。
  • 我畫畫的時候,希望作品提供觀賞者非常輕鬆愉悅的環境。所以我始終認為,藝術創作是很辛苦的,因為畫家要仔細的思考,用心的創作,在作品上經營表現想表現的內容,物象結構、立體感,甚至做出整體的氣氛,營造怎樣的氣勢…畫家要有創作經驗累積出的創作涵養去表現,這樣的畫讓欣賞者非常輕鬆愉悅,看畫時一目了然,可以慢慢品味。這樣藝術才可以跟群眾結合在一起,而不是象牙塔;也不是很高深的學問,不需要經過高深的文字解說才能夠理解,這是我一直很堅持的看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