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恆隨著道安在苻堅的統治下翻譯佛經,隨著道安的涅槃,僧恆繼承了道安的志業,繼續弘揚佛法。在亂世中,除了僧恆宣揚佛法外,還有一些奇人故事也在各地上演……
後來道安在長安有弟子數千名,大大的弘揚了佛法。長安裏官員貴族的孩子想學詩賦讀書的,都前來依附,希望獲得好名聲。道安喜好佛教經典,立志以翻譯佛經來宣揚佛法,往往延請外國和尚,翻譯出百萬多字的各部佛經。僧恆以前在建康的時候,常常和和尚詳細校訂字音與文義,所以道安非常倚重他,與他一起校閱新翻譯的佛經,於是這些經文的內容獲得正確的翻譯。
東晉太元十年(西元三八五年),道安忽然告訴眾人:「我應當離世了。」他並且向僧恆說:「我走後的十六年,鳩摩羅什會到長安來,你要繼續我留下的志業,翻譯佛經弘揚佛法,成就偉大的功德。」這一天道安吃完齋飯,沒有生病就圓寂了,卒年七十二歲。道安是中土佛教史上建立僧尼規範,確立僧人一律姓「釋」的人。他的弟子慧遠後來到廬山結舍修行,也名振一時。
料事如神的隱士傳奇
道安還沒圓寂之前,隱士王嘉(洛陽人,生卒年不詳)前來拜訪他。道安問他:「一起走嗎?」王嘉回答說:「您先走吧,我欠下的小債務還沒還完,不能和您一塊離去。」等到姚萇起兵對抗苻登,雙方對峙很久的時候,那時王嘉故意待在長安裏面。姚萇問他:「我贏得了苻登嗎?」王嘉回答說:「略得。」姚萇生氣地說:「得到就說得到,哪有什麼略得的?」就將王嘉斬殺了。這就是王嘉所說的欠債啊。姚萇死後,他的兒子姚興才殺死苻登,姚興的字號叫子略,就是王嘉所說的「略」得的意思。
王嘉的外貌粗鄙醜陋,好像智能不足的樣子,本來就是滑稽喜歡說笑的人。然而他不吃五穀食物,人們都敬仰侍奉他,前去問他事情的吉凶善惡,他隨問隨答,言語帶笑,好像開玩笑一樣,內涵則好像預言一樣,事先經常無法理解,但事後多應驗。
苻堅一直想要統一天下,起意南征,曾派遣人去問王嘉是否可行。王嘉沒有說話,乘上使者的馬,假裝往東邊走幾百步,然後讓靴子帽子脫落,脫下衣服拋棄掉,騎馬奔回,用這種方式來暗示苻堅在淝水之戰失敗的命運,他能如此的洞徹未來。在姚萇殺害王嘉的那天,有人在隴上見到王嘉,就寫信給姚萇告訴他此事。
淝水之戰奠定南北分治
東晉太元八年,就是前秦建元十九年(西元三八三年),苻堅不顧眾人反對,率領大軍進攻東晉, 引發了有名的淝水之戰。苻堅率領大軍,號稱百萬(實八十七萬),南征東晉。驕傲自滿的苻堅在戰前曾誇口說:「區區長江天險算什麼?我擁有百萬大軍,只要我一聲令下,叫士兵們把皮鞭投入長江,足可斷掉流水了!」(這就是成語「投鞭斷河」之典故。)
當時的東晉依舊孱弱,內亂頻起,面對外患時,是作戰還是求和,大臣們的意見也不一致,最後重臣謝安拍板,派八萬兵力對峙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
晉兵先採取精兵奇襲的策略攻擊北方聯軍,北方兵被東晉部隊偷襲以後,士氣大挫,苻堅的信心開始動搖。他登上壽春城頭觀察敵軍動靜,看到遠方山上長滿無數草木,風吹草動,彷彿無數敵軍埋伏其中,心頭大驚。後來世人就以「草木皆兵」來形容神經過敏或疑神疑鬼的狀態。另一個成語「風聲鶴唳」是源於苻堅戰敗後倉皇逃難,聽到風聲或鶴的鳴叫,都以為晉兵在後窮追不捨,用來形容岌岌可危的處境,或膽戰心驚的心情。
歷史的安排這場戰爭讓東晉以寡敵眾,大獲全勝,奠定南北分治的局勢,北方則因為苻堅戰敗重新陷入分裂狀態。淝水之戰與赤壁之戰一樣,都是史上有名的改變歷史的戰役,二者都是以寡敵眾而大獲全勝,並奠定分立局勢。
苻堅大敗,單騎逃回長安,自此國力大衰,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兩年後(西元三八五年),北燕慕容氏攻陷長安,苻堅逃到五將山,部下姚萇向苻堅索取傳國玉璽被拒,縊殺苻堅於新平佛寺(今彬縣南靜光寺)。
鳩摩羅什傳奇
道安在世時,聽說鳩摩羅什在西域,想和他一起講述分析佛理,經常建議苻堅邀請他來長安,苻堅果然派兵強邀。苻堅崇信佛法,為迎接道安與鳩摩羅什前來輔佐自己,二度派兵攻打它國,是歷史上罕見的為了爭奪高僧而引起的戰爭。
鳩摩羅什(Kumarajiva,義為童壽,西元三三四~四一三年),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鳩摩羅什的父系是天竺貴族,世代為相,他的父親為了修行而遠走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國王非常敬重他,便強迫將王妹嫁給他。鳩摩羅什從小十分聰敏且有異能,七歲時隨著母親出家,開始學習小乘佛法。
九歲時,母親因為擔心自己王妹的身份受到國人過於豐厚的供養,影響修行,所以帶著他避走他鄉。他們來到罽賓國,國王聽說羅什的名聲,請他入宮與其他宗教的人辯論。結果外道全部拜服,國王待之以上師之禮。
羅什十二歲時,母親又帶他回到龜茲。此時羅什已經名滿天下,各國競相禮聘他前往。羅什接觸到大乘佛教的經書,便轉為修習大乘佛法。後來母親又帶他雲遊各國,二十歲時回到故鄉,在王宮受戒,教化百姓。龜茲國本來信仰小乘佛教,自從羅什開講大乘佛經後,百姓便多改信大乘佛教。
(待續)◇
轉載《新紀元週刊》92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