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選讀(十九)
貞觀二年,太宗皇帝對身邊的大臣說:
「人們說做了皇帝就可以自認為尊貴崇高、無所顧忌了,我卻認為更應該自己保持謙虛和恭謹,經常感到畏懼。從前舜帝告誡大禹說:『你只有不自以為賢能,天下才沒有人敢和你爭賢能;你只有不自我誇耀,天下才沒有人敢和你爭功勞。』另外,《周易》也說:『君子的準則是厭惡驕傲自滿而崇尚謙遜恭謹。』大凡做皇帝的,如果一味以為自己尊貴崇高,不保持謙遜恭謹,自身要是有過失,誰又肯冒犯威嚴上奏勸諫?我每說一句話,每辦一件事,必定對上畏懼蒼天,對下畏懼群臣。天帝在上傾聽觀察人世間的善惡,我怎能不畏懼?各位公卿大臣有目共睹,我怎能不畏懼?由此考慮,經常謙遜恭謹、小心畏懼,尚且擔心不符合上天的旨意和百姓的心願啊!」
魏徵說:「古人說:『做事無不有個好的開端,但很少有堅持到底的。』希望陛下守住謙虛謹慎的心態,一天比一天更嚴格,那麼大唐宗宙社稷就會永遠穩固,不會傾覆。堯舜時代之所以太平,確實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貞觀三年,太宗皇帝問給事中孔穎達:「《論語》說:『有才能的向沒有才能的請教,知識多的向知識少的請教﹔有才能的就好像沒有才能一樣,知識豐富的就好像缺乏知識一樣。』是什麼意思?」
孔穎達回答說:「聖人進行教化,希望人們謙遜而更加光明正大。自己雖然有才能,但不驕傲自大,仍然去向才能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學習他能做的事情。自己雖然多才多藝,還是不滿足,仍然去向才藝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追求進益。自己雖然有才能,態度卻如同沒有才能一樣﹔自己雖然知識豐富,卻虛懷若谷。不僅普通百姓要這樣,帝王的德行也應當這樣。帝王內心懷抱神明,外表必須持重少言,使自己顯得深不可測。所以《周易》說,『以淳樸修養正念』、『用遭受過艱難及磨難的賢人志士來治理百姓』。如果帝王處在最尊貴的地位,還炫耀自己的聰明,倚仗才能欺凌臣子,文過飾非,拒絕納諫,那麼上下的情意就不能溝通,君臣之間就會背道而馳。自古以來,國家滅亡都是由這種情況引起的。」
太宗說:「《周易》說:『君子勤勞謙虛,有始有終,吉利。』確實像你所說的這樣。」下詔賜給孔穎達錦帛二百段。
河間王李孝恭,武德初年被封為趙郡王,隨後被任命為東南道行台尚書左僕射。李孝恭平定蕭銑、輔公祏以後,江淮和嶺南一帶,也都由他總管。他獨自掌握一方大權,聲威非常顯赫,又經屢次陞遷,擔任禮部尚書。李孝恭為人謙遜禮讓,沒有一點驕矜傲慢的樣子。當時,特進江夏王李道宗,尤其以軍事才能著名,同時又好學,崇敬仰慕賢明的人士,時刻講究禮讓。太宗皇帝對他們二人都很親近器重。皇室親族中,沒有人能與李孝恭、李道宗相比,他們真是皇族中的一代精英。
轉載 正見文章://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2/17/51040.html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