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日訊】在不斷深化的信貸危機之中,全球金融秩序亦在醞釀變革,嚐試突圍。處在危機傳導鏈末端的中國,漸漸被推向國際舞臺的中心。各國越來越關注這個擁有13億人口、手握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出口大國。關於中國經濟與政治問題的新聞與評論,近期在國際主流新聞媒體上,以之前罕有的密度出現。中國的各項政策與記錄,都引起興趣與受到前所未有的審視。
就在此時,傳來一則消息,令各方震驚。北京由於不滿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將在於本月6日在波蘭會見達賴喇嘛,而拒絕參加本月在歐洲舉行的一次高峰會議。薩爾科齊與達賴喇嘛參加的會議,其實是為波蘭前總統、本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瓦列沙舉辦的。此次歐洲峰會的主要目的,則是商討各國如何加強合作,對抗這場還在蔓延的經濟危機。作為世界第二出口大國、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北京當局將自己缺乏理性的政治立場,強加於別國,並且拒絕參與這輪重要的討論,實在有負國際社會、甚至中國國內企業對其的重望。這也讓國際社會也再次看到,中國雖然渴望參與設計新的國際秩序,但她還遠遠沒有做好準備。
英國的《金融時報》日前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認為,中國像是大國又不是大國,描述中國時用的龐大的數據,很容易令人忘記中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排在世界100名以外,甚至落後東歐的阿爾巴尼亞——雖然中國的整體經濟規模是阿爾巴尼亞的350倍。評論說,中國在地形、經濟規模等方面更接近美國,但除非中國能真正地按其大國份量行事,否則不妨將其作為350個阿爾巴尼亞而不是一個美國來看待。
筆者上次已經提過,中國經濟問題的劣根在於政治體制。專治制度誕生了一批既得利益者,令監管不力,腐敗叢生,在各個領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權錢交易。這些深層問題已經浮出水面,股市的一蹶不振與內部消費極度疲弱就是最好的證明。
若不作徹底反省與改變,中國的經濟大船即使在沒有金融海嘯的吹襲,也會翻覆。許多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制度(包括兩者之間的關聯)欠缺真正的瞭解,一味將政治與經濟分開。還有一些對市場經濟失去信心的專家與學者,帶著一絲絕望的心理,試圖在中國身上找到另一種可行的模式。可以肯定地說,今天的中國不是他們要找的答案。
內地經濟學家時寒冰在一篇博文中表示,三年來他苦苦思索中國的問題。他意識到民窮所導致的內需不振,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民窮在於民眾話語權的缺位(不到位),而這一切,皆源於民眾選舉權的缺位。「人類應該是平等的,這是最基本的價值觀,任何一個人或一類人,試圖奴役和掠奪另一部份人,都是違逆天道的。在這個價值觀顛倒的時代,最本質的尺規已經喪失,但是,我們應該衝破慾望的羈絆,活出境界。」
如何在危機時刻活出境界,轉危為機,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深刻反省的。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