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寒冬下的養生之道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9日訊】一波波冷氣團催促著寒冬的腳步,而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蕭條,讓今年冬日益顯寒冷。學者認為,經濟蕭條會給人帶來壓力和恐慌感,因應雙重蕭瑟寒流,如何達致經濟而實惠的冬日養生?

經濟不景氣,許多職業婦女開始重新回到廚房。當開始花點時間料理晚餐,發現不但省下一筆開銷,也可兼顧無毒食材和營養均衡。

而面對冬天好發的腎臟、肝臟疾病,該如何維持健康?食療保健或養生養神哪個效果佳?營養師、西醫師、中醫師為您獻上法寶妙帖。

十一月二十七日起氣溫直直落,臺灣北部將一路下滑到十二度。雖然才十一月底,但冷氣團一波接一波南下。然而民眾要面對的不只是冷颼颼的寒風,過去一年來百物齊漲,衛生紙、食用油、泡麵、醬油、奶粉、豬肉、米等無一不漲;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更迅速的襲捲全球,波及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面對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紛紛倒閉;沒有倒閉的也只好採取裁員瘦身或減薪,努力節流、保守經營等策略,還有許多行業吹起「無薪休假」風。究竟企業能不能撐過低潮?多數員工並不樂觀,在裁員陰影籠罩下,多數民眾擔心飯碗隨時不保,社會上蔓延著一股對未來的焦慮和不確定感。

您準備好如何度過這個「寒冬」了嗎?許多專家認為生活、飲食習慣及觀念的改變,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去面對這個艱困的生活型態。

對於許多人來說,每天工作忙碌,常常三餐在外打發,雖然知道外面的食物不均衡,容易造成營養失調,但總是得過且過。面對經濟不景氣,許多職業婦女開始重新回到廚房。四十歲的補習班美語老師王如譽表示,今年以來,到補習班學美語的學生一直沒有增加;在金融業工作的先生薪水大不如前,與去年同期相比足足少了三分之二,又常聽到許多親戚、朋友失業或無薪休假,種種現象讓她感到憂慮。

王如譽和家人原本三餐大多外食,現在則盡量自己煮。她說,一碗小小的乾麵就要三十元,再加上一碗湯,六十元跑不掉,再加上一些滷菜,全家四個人,有兩個發育中的小孩,花了幾百元還吃不飽。加上越來越多的食品問題,讓她感到憂心,後來她決定自己多花點時間料理晚餐。她說,自己料理晚餐不但省下一筆開銷,孩子可以吃得很飽,食材和營養都自己搭配,既安心又健康。現在她也開始到優良的綠色商店集體訂購食物,選用無毒食品,並享受團購的優惠。

王傳枝夫婦原本是公務員,去年退休。面對食品安全一直出問題及菜價不穩定,他們學著自己孵豆芽。現在,利用自家旁邊的小空地,他們也開始學著種菜。王傳枝的太太最拿手的一道甜點是蓮子燕窩湯。她說,原本自己喜歡買補品補身體,後來中醫師告訴她,高價營養品並非人人適合,必須配合體質又得多花錢。

後來,她看書學會許多平價卻營養高的料理。她的蓮子燕窩湯用白木耳代替高價燕窩。她說,含有天然膠質的白木耳價錢很便宜,養顏效果卻不輸燕窩,細心燉煮後口感很好,大人小孩都愛吃。

營養師郭怡君表示,營養是健康的根本,食物是營養的來源。然而食物的價錢高,並不一定表示營養價值高。就地取材,選食當地的各類生鮮食物,新鮮又營養。例如豆腐、香菇和山藥價錢雖不高,卻蘊含寶貴營養。肉價高時,用價錢較便宜的豆腐和雞蛋代替肉,一樣可以吸收到蛋白質。

面對經濟蕭條給人帶來壓力和恐慌感,學貫中西醫及深究修煉之道的醫師王元甫表示,在古代中醫最好的養生方法是氣功修煉。以他行醫二十多年的經驗,他覺得不論中醫或西醫,對疾病都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尤其疾病到中後期階段更是不可逆轉。在景氣寒冬下,王醫師建議可以試著學煉免費的正傳氣功,對袪病健身的效果非常顯著。◇


您準備好如何度過這個「寒冬」了嗎?專家建議改變生活飲食習慣,轉變觀念,有助於身心健康。(AFP)

=======================================================================

營養調理 吃出健康
西醫保健.營養師建議
文 ◎ 郭怡君(營養師)


大部份新鮮蔬果多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的營養素及鉀離子,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及心血管的保健作用。(AFP)

冬天是貯存來年能量的好時機,該怎麼吃?該吃什麼?成為每個注重養生人士關注的話題。專業的營養師告訴您如何養生才能抵禦冬季的寒冷。

冬天一到,氣候變得寒冷,身體的新陳代謝也變緩,為了抵禦寒冷,食慾會變得比較好,此時從食物所獲得的營養較易於貯藏,是貯存來年能量的好時機。

然而在寒冷的冬季,也因為血液循環變慢、血管收縮,局部血液供應減少,體溫調節發生障礙,慢性病患者容易在此時加重病情甚至發生意外。所以特別是對於年長的長輩、手腳冰冷、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膽固醇的人來說,注重保暖、保健心臟及血管的機能就顯得更加重要。

抵禦寒冷,熱量攝取要足夠

為了讓身體增強對寒冷的抗禦能力,必須使體內產熱增加,散熱減少,調整飲食、增加熱量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適量的進食高熱量食物,可以使身體生合成較多的皮下脂肪,使之減少散熱及保暖,從而溫養全身組織,使循環良好、身體強壯,而減少疾病的發生。

要達成這樣的目的,就要多補充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穀類(胚芽米、糙米或白米飯)、薯類(地瓜、山藥……)的糧食,這類食物所產生的熱量可以較快為人體所運用。冬天每日約需四百至五百公克;而脂肪可以提供較多的熱量,能防止體溫散發和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主要來自於植物油和動物油脂,每日約需二十五至三十公克;蛋白質也能產生熱能,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10~15%來自蛋白質,常吃畜禽肉、魚蝦、豆製品、奶類等,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怕冷與缺少鈣和鐵有關,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禦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奶類、豆製品、海帶、紫菜、貝類、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雞蛋、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新鮮蔬果不可少

冬季飲食調養,宜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


冬季宜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Getty Images)

大部份的新鮮蔬果多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的營養素及鉀離子,對於預防高血壓及心血管的保健作用更是加分,如胡蘿蔔(含有天然的β胡蘿蔔素,在體內會變化成維生素A,是很好的抗氧化營養素,同時含有豐富的鉀,具有降血壓的作用)、青菜、木耳(含膠質,保護關節並促進腸道蠕動,可防便秘)、香菇(曬過的香菇含有維生素D,可促進骨骼、牙齒的健康,幫助消除血管壁班痕,預防血管栓塞)、海帶(含維生素B群)等蔬菜,應常吃蘋果、香蕉、棗、梨、柑橘、核桃、杏仁等水果。冬季少食生冷食物,盡量吃熱飯熱菜,喝熱水,以溫暖五臟。

保護心血管及免疫力的食品

其他可保護心血管及免疫力的食品也應適當補充:

●蜂蜜:含糖類、有機酸、多種維生素和各種微量元素等。能幫助降血壓、營養心肌、潤燥通便及防止血管硬化等功用。

●豆腐、豆漿: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和各種微量元素。有幫助降膽固醇、利小便、保肝及改善心功能作用。對膽固醇及血脂高及各種心臟病引起的心力衰竭者,可每天飲用豆漿,與其他菜燒豆腐吃。

●葵花子:含有卵磷脂(Lecithin)及維生素E,有幫助降血脂的作用;並有擴張血管及幫助降血壓功能。

●芝麻:不論黑、白芝麻,均含有亞麻油酸等。有幫助降血脂的作用;可炒熟碾碎加糖作餡。

●奇異果:含糖類、有機酸、維生素B群和C等。有幫助降血脂、降血壓、防止血管硬化等功能。

●西洋參:調整免疫系統、增強淋巴球吞噬作用,以幫助身體對抗外來的細菌和病毒感染,保護肺部及增進腸胃功能。

●納豆:預防血栓的發生,實驗中發現可縮短血栓溶解時間,其「納豆激 」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減少動脈硬化、改善血壓及改善血液循環等。對於一些微血管循環較差的族群(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肥胖、久坐不動者、抽菸等),可以多補充。

現代人普遍罹患骨質疏鬆症,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更為嚴重,骨質疏鬆的人意容易發生骨折。研究發現,食用納豆的老鼠腸道中含有較多的可吸收鈣,使身體能獲得較多的鈣質。這是因為納豆中含有聚麩胺酸,可以抑制鈣與食物中的磷酸物質形成不溶解性的化合物。

●紅麴:中國在千年前即有紅麴應用在釀酒及烹調食物的記載,近年來的研究證明紅麴可幫助降血壓(含有γ-GABA:即γ-胺基丁酸);幫助降膽固醇(Monacolin K),因其可抑制HMG-Co A還原 之作用,所以可抑制膽固醇合成,同時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含卵磷脂,可以增強腦神經代謝,提升腦力。因此在冬季可多補充紅麴製的食品。

除了飲食的多加注意之外,建議各位讀者還需配合足夠的禦寒衣物,搭配正常規律的生活:早睡晚起、充足睡眠、日出而作、起居有常、飲食有節,並做適度的體育鍛鍊,相信您可以健康而安樂的度過這凜冽的寒冬。◇

=======================================================================

腎患者冬日保健
西醫保健.醫師叮嚀
文 ◎ 龐玉濱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退休)


已經退休的龐玉濱博士,在中國有三十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圖為龐博士為美國華人進行健康方面的諮詢。(新紀元)

冬季重要的節日一個個迎來,過了感恩節、聖誕和新年,就是華人最重要的過年,吃喝歡慶之餘,有三十多年臨床經驗的老醫師提醒,警惕與吃吃喝喝直接相關的糖尿病悄悄到訪。

我們華人屬於糖尿病的好發人群,現狀也不容樂觀。富裕國家中,華人患病率多在10%以上。糖尿病帶來的危害,幾乎都來自於它的併發症。據統計,全球範圍內平均每三十秒鐘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足而截肢。每十秒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死亡、兩個人被診斷為新發糖尿病。僅在中國糖尿病患者中,合併高血壓者多達一千二百萬,腦卒中(又稱中風或腦血管意外)者五百萬,冠心病者六百萬,雙目失明者四十五萬,尿毒症者五十萬。糖尿病對人類健康危害之大可見一斑。

糖尿病可怕的特徵之一就是「悄悄的」。它已經來到你身上,可你卻不知道。有消息說,中國有四千萬糖尿病人。其中有七成患者不自知。不少糖尿病患者表現為「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的多,體重減少。有的病人連「三多一少」也不明顯。如果表現出餐前低血糖,飯前覺得非常餓,這頓飯等不到下頓飯,不吃點東西就覺得餓得心慌,這就要進一步檢查診斷了。

不治之症靠保健

糖尿病是西醫病名。醫學界對糖尿病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有關。要深入理解糖尿病,就必須了解和高血糖代謝紊亂有關的糖尿病血管病變,特別是微血管病變。它是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理基礎。知道了微血管病變,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糖尿病人會出現腎血管、腦血管、心血管等多部位複雜的病變,也可以理解因糖尿病足而截肢,因眼底視網膜血管受損而雙目失明者是如何發生的。反過來,依靠對微血管病變的理解,你也可以從不知不覺中出現的牙齦出血,視力模糊,足部感染而警惕自己或他人是不是悄悄的走入了糖尿病大軍。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至今糖尿病尚無根治措施。採用飲食治療、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胰島素治療,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即使有的病人經過適當的治療,臨床症狀消失,血糖、尿糖恢復正常,能像正常人一樣參加工作,若做葡萄糖耐量試驗,仍不正常。要是不控制飲食或不按醫生的要求治療,還會出現高血糖及尿糖。

糖尿病沒有特效藥,是終身性疾病,需一輩子長期堅持治療。而糖尿病相關合併症高血壓,說白了,也是終生服藥。高血壓不一定致命,可是終生服藥能致使藥物毒性傷及肝臟和腎臟,很多高血壓病人都是由於肝腎衰竭而死。

腎臟病的療效也不盡人意。出現尿毒症之後,只好洗腎,越洗越痛苦,很多病人感到痛不欲生。至於腎移植,除了直系親屬有配型合適的腎臟,願意捐贈給病人之外,器官難求。移植弄不好還會有嚴重的排斥反應,要用有毒的免疫抑制劑維持,長此下去,可以說是生不如死。若是用高價買到來路不明的他人器官,那就等於參與殺人犯罪。

因此,注意飲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大醫醫無病」,其中道理極為深刻。◇

=======================================================================

肝患者冬日保健
西醫保健.醫師叮嚀
文 ◎ 胡宗義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胡宗義博士在華盛頓一個華人論壇上發言。(新紀元)

肝臟,是人體的解毒器官,同時它又具有強烈的再生功能,約十天就可重生一個新的肝臟。現代人因為飲食及生活作息不當,肝臟的病變常常時有聽聞,如何做好肝臟的保健成為現代人不可忽視的課題。

在中國,肝臟的問題比較嚴重。一方面是生活方式問題,比如煙酒過量,另一方面環境污染嚴重和食品中的毒素較多,也對肝臟構成直接損害。中國約有10%的人口受到肝炎病毒感染,影響不可謂不大。

肝臟易於受到各種致病因數的攻擊而致病。如酒精中毒、藥物或毒物中毒,細菌和病毒感染,都可造成肝細胞損傷,出現肝細胞變性壞死,肝臟內出血,炎性細胞浸潤,導致肝臟腫大,肝功能減退。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一旦病原因素被消除,肝臟可很快恢復正常。只有少數患者遷延不癒,變成慢性肝炎。後者多由特殊的肝炎病毒所致,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慢性肝炎通常就是指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炎種類和原因

引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兩種,分別為乙(B)型和丙(C)型肝炎病毒,所致肝炎也分別稱為慢性乙(B)型肝炎和慢性丙(C)型肝炎,簡稱乙(B)肝和丙(C)肝。這兩種病毒本身毫無雷同之處,但造成的病變及病程特點極其相似,一旦形成慢性肝炎,都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臟損傷,病情反復,遷移不愈,最後可能發展成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

到目前為止,針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原病毒的治療方案仍然非常有限。首先,肝炎病毒很難徹底清除,其次,肝炎病毒對藥物很容易產生抗藥性,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所以,能通過藥物徹底治癒的慢性肝炎患者數量並不樂觀。

這樣一來,慢性肝炎患者加強自身保健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有效的保健防護可減輕肝臟損傷的程度,促進肝臟功能的恢復,從而有助於控制病情的發展。

肝臟是身體內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消化器官,具備多方面的功能,包括將通過胃腸道吸收的食物營養成分進行化學加工整理,變成身體可直接使用的能源和結構的基本成分,為身體各器官提供營養要素,如糖元的合成、儲存與分解;脂肪的代謝;體內脂肪酸、膽固醇、磷酯的合成。同時肝臟還承擔各種血漿蛋白質的合成,製造消化系統中之膽汁等。肝臟就像一座化學工廠一樣,同時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化學反應,所以,肝臟又有體內化工廠之稱。

十天可重生一個肝臟

肝臟的另一重要功能為解毒作用。即將體內產生或外來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質加以化學修飾,變成水溶性的產物,再經過腎臟或膽汁從尿或糞便中排出體外。如腸道細菌腐敗分解時釋放出有毒的氨氣,肝臟的「轉氨」可將氨轉變為尿素排泄。飲酒時,酒精在體內產生乙醛,後者引起醉酒的症狀,肝臟則可將乙醛氧化為醋酸而祛除。人們治病服用的各種藥品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而大多數藥物都要經過肝臟代謝後,變為水溶性物質而排出體外,同時藥物的毒性作用又可直接造成肝臟損害,尤其是肝臟功能已經受到損傷的情況下尤為突出。

肝臟複雜多樣的功能使其成為人體維持生命必須的器官之一。如果肝功能喪失,人體只能維持生命至二十四小時。執行肝臟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肝細胞,肝細胞約占肝實質的80%左右。正常情況下,肝臟具備強大的代償能力,約20%的肝細胞便可充份行使整個肝臟功能的需求。同時,肝細胞也具備強大的再生能力,肝臟是人體少數能天然更新失去組織的內部器官。當肝細胞遭受各種致病因素攻擊而死亡或手術切除部份肝臟時,周圍存留的肝細胞很快便進行繁殖,恢復失去的肝細胞。大約25%的肝臟七至十天之內便可以再生成為一個與原來同樣體積的全肝。

慢性肝炎的自身保健

一、切忌濫用藥物。雖然肝臟有很強的代償與再生能力,但慢性肝炎患者由於肝細胞受損傷,這種能力已經大打折扣。為了保證肝臟功能的恢復,應盡量減輕肝臟的負荷。絕大多數藥物都要經過肝臟代謝,它們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肝臟毒性作用,從而加重肝臟損傷。

慢性肝炎在中國人群中具有大量的患者群,僅是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在大陸就有一億之眾。從商業角度來講,有人可能發現其中有巨大商機,於是社會上經常可見大量治療慢性肝炎的各種偏方、驗方的廣告,其中大部份是沒有經過科學驗證的。如果濫用有害無益。記住一點,肝臟的自身修復能力也可以使病情在一定時期內減輕甚至康復,如果碰巧在此期間用過某種偏方,其實與該藥方也沒有關係。

另有一些患者,因為併發有其他疾病,必須用藥,或者是肝炎活動期需要一些維持治療,那麼一定要遵守醫囑,盡量選用肝毒性小的藥物。

還有一種稱為乙肝炎病毒攜帶者的人,這類人沒有慢性肝炎的表現,生活上也基本正常。因為其肝細胞中含有大量病毒,肝細胞的功能實際上也遭到削弱。這裏所列舉的注意事項也同樣適用於這一類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二、避免過度勞累。過勞,缺乏休息會增加體內的代謝活動,從而增加肝臟的負擔。

三、留意飲食。多食用低脂肪、高蛋白、營養豐富的食物。多喝水、戒煙、戒酒和戒吃含有毒素的食物。

四、修心養性。情緒上的波動同樣可以增加體內的代謝活動,甚至產生有毒物質,增加肝臟的負擔。古人云,怒傷肝,可能也含同樣的道理。修心養性非一時一日之功,需要有既定目標,持之以恆。一旦有成,終身受益。◇

=======================================================================

順時生息 養精氣神
文 ◎ 王元甫(醫師、中醫醫學博士)


寒冬養生,除了保暖禦寒,中醫另有補養陽氣的食物與藥物,強調精神情志的伏藏。

中醫認為生命最精華的三個部份是「精」、「氣」、「神」,此三寶能形成多層保護的屏障,護衛著生命。而人的生命是「天地合氣」所形成的,因此順其外在環境的變化調整作息是最為基本的養生方式。

疾病的初期通常是沒有症狀的;一旦出現症狀,疾病通常已經進入了中、後期階段,組織與器官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病變,此時要想完全根治疾病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在沒有症狀之前,就應該養生與保健。

「保健」是西醫的名詞,而「養生」則是中醫的用語。西醫與中醫對生命的看法(理論)是有相當區別的;相應地,西醫保健與中醫養生的方法就有明顯的不同。

西醫對人體構造的論述基本上是以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為基礎,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進展已將西醫帶進分子的領域,並且許多疾病都可由分子層級的「自由基理論」來解釋。

中醫的生命理論

中醫的本源是五千年前黃帝所傳的「醫道」(《黃帝內經》為聖經)。《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生命是「天地合氣」所形成的,所以人生命的組成就包括「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

「天的成分」和天的特性一樣,是無形的(肉眼看不到的),例如神、魂、魄、氣、命門、三焦等。

「地的成分」和地(也就是地球)的特性一樣,是有形的(肉眼看得到的),例如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等,這也就是西醫所說的身體。

中醫又認為生命最精華的三個部份是「精」、「氣」、「神」三寶,而其中又以「神」(又稱「元神」)最為重要。所以中醫認為生命的生成是「元神」與人體的結合,而生命的死亡是「元神」與人體的永遠分離。

中醫養生的方法

中醫的養生方法是根據中醫的生命理論發展出來的。人的生命外有「形體」、內有「元神」,其內與其外都流通著「氣」。人體與外界環境是相通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然而生命的三寶「精」、「氣」、「神」,則能形成多層保護的屏障,護衛著生命。
《黃帝內經》對中醫的養生之道有下列兩個重點:

一、外避「邪氣」的入侵:要依照環境與四季的變動,而有所因應,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二、內守「精」、「氣」、「神」三寶:要保養「精」、「氣」、「神」生命最精華的三寶,「養神」尤其重要,也就是精神方面的修養。養神的要旨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也就是說,要能夠清心寡慾、看淡名利,不受外物的引誘,如此才能養護丹田的先天「真氣」,並使「精」與「神」緊密結合,內守而不外洩,達到真正保養「精」、「氣」、「神」的養生最高目標。

依據中醫的陰陽理論,寒冬屬於陽氣伏藏(陰氣盛而陽氣衰),所以水成冰、地凍裂、萬物凋零。養生方面要注意下列要點:

一、飲食方面:要多吃能補養陽氣的食物,例如肉類(尤其是羊肉);氣虛(容易疲倦)的人可加用些補氣的中藥,例如黃耆、人參;陽虛(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加用些補陽的中藥,例如乾薑、附子、肉桂。

二、起居方面:要注意保暖身體,深居家室,不要外出接觸寒氣,也不要過於發汗,使寒氣入侵;尤其在冰天雪地之時,要早睡晚起,等待陽光。

三、精神方面:大地陽氣伏藏,人的情志也需要隱匿,心神要安於室,不要遊於外。

「養生」與「保健」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方法。西醫的「保健」著重於減少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要使「有形」的身體健康。中醫的「養生」除了養護「有形」的身體外,更重要的是「養神」(保養「無形」的「元神」)。針對寒冬的養生與保健,中醫與西醫都重視保暖禦寒,中醫還加上補養陽氣的食物與藥物,與精神情志的伏藏。◇

=======================================================================

養生精髓:養神
中醫養生.中醫師觀點2
文 ◎鄧正梁(醫師、中醫博士)


二零零八年十月三十日一老者在北京的公園打太極健身。(AFP)

中醫的養神,和人所謂的「七情」是息息相關的。情感本是人之天性,但只要合於道,不受情感所枷鎖,則怡然安泰,若過之,則百病增。

神,就是元神,是道家名詞。中醫有一句話「有元神則生,無元神則亡」,也提到「心藏神」、「元神渙散」這些名詞。「元神」簡稱「神」,有些像是俗稱的「靈魂」,因為靈魂的定義說得很籠統,也不完全是指元神。《黃帝內經》講:「心藏神」,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說:「頭者,人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腦為元神之府」,道家修煉更進一步講元神藏在「泥丸宮」。

泥丸宮的位置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松果體。什麼是松果體?道家修煉的典籍提到泥丸依托於人腦百會穴之下,雙眉上一點之間,印堂之後深處,西醫所指的松果體,道家說是「天眼」。煉氣有成者每天以氣溫養之,久了能夠視人身之氣,人有五臟六腑,各屬五行,開竅於五官,氣華於面,因此能出特異功能,望其表而知其裏,氣機交感,因此能望其色而斷其病,所以有人說松果體是人的第三隻眼。

情感是與生俱來的

人的構成包括「有形」的身體與「無形」的部份。元神屬於「無形」,是肉眼所看不見的,是道家所說人身三寶「精」、「氣」、「神」中的最高位。元神是人所必須具備的,人的生成,除了母血與父精為基礎,結合成胞胎,發生成臟腑形體,通調血氣營衛後,還必須具備神、魂、魄,才能成為完整的人。而元神才是人真正的主宰,所以《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就是這個道理。

現在開始談「七情」,中醫所說的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始見於黃帝內經。而大腦只不過是語言的翻譯機,把宇宙的訊息翻譯成人能懂的語言,而人的真正感受是在元神,不是在大腦。早在兩千年前的《禮記》一書就記載著:「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這句說明了這些天生俱來的情感是不用學習而自己就會的。

養神的方法,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恬淡虛無反而更健康,合於道,也就是有道德涵養,合於做人的法則,則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反觀現代人,較容易縱情聲色犬馬,食則膏糧厚味、生活務必刺激暢樂於心。《黃帝內經》對短命的人生活描述記載在《上古天真論》:「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如此生活不知節制,各方面均以享樂主義為上,就會夭壽短命。


恬淡道德合於道,身心自然健康。圖為二零零一年三月三日於南加州的聖塔莫尼卡海灘晨煉的法輪功學員。(Getty Images)

七情過極則百病增

七情致病方面,明朝有一部《普濟方》,把「七情」同病理聯繫了起來:「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若將護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病生焉。」說明的七情調攝不當會導致疾病。(《普濟方》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方書,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人執筆彙編而成,刊於西元一四零六年)

七情調攝不周,可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機失常,七情鬱積可以出現:「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等一系列病理變化。七情變化可影響人的情緒和健康。

喜怒哀思本是人之常情,人就是為這情而活著,生氣、高興、喜歡、怨恨都是情,但是七情太過就會生病。強烈的思想情節,大喜大悲,大驚大怒,均能導致氣機紊亂。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多喜則妄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愁則心攝,多惡則憔悴無歡。」古人還說:「莫道喜怒不傷身,七情過極百病增。」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耳聞目睹這樣的情況。憤怒時肝區兩脅痛,肺癆的人易有憂鬱傾向,思慮過度則引起脾胃失調等等。有人肝火較旺,處事急躁欠冷靜,氣逆上衝,怒火勃發後口吐鮮血等。這是大怒耗傷血液,陰血虧耗。有人狂喜暴喜後,精神處於十分渙散的狀態,大腦控制能力明顯降低,缺乏理智。還有許多現代病與情緒有明顯的關係,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失眠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躁鬱症、精神分裂、月經失常等。

《內經》曰:「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婦女有難以講出的隱曲,經常憂鬱焦慮,產生月經紊亂。明代醫學家張景岳說:「凡遇大驚卒恐,能令人遺失小便,即傷腎之驗。」有人驚嚇過度,小便自流,神不守舍,婦女則傷及胎氣,崩漏流產。

擺脫七情的枷鎖

關於七情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在文學與史籍上亦不乏記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三次「金瘡迸裂」斷送了性命。南宋詩人陸游與唐婉的悲劇,更向人們展示了七情導致的結局多變。當病魂常似秋千索的唐婉看了陸游寫的「釵頭鳳」詞後,更加憂鬱,一病歸西。而陸游卻經受了巨大的精神和政治上的打擊,晚年閒居山陰,生活拮据,但樂觀豁達,總是用微笑迎接逆境,活到八十五歲高齡。《紅樓夢》中林黛玉多愁善感,當她聽說寶玉和寶釵結婚的消息後,不禁滿含悲憤一氣而亡,而賈寶玉的癡心迷戀與王熙鳳的專橫弄權,無不說明七情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個人若要氣血充沛,情緒穩定,神采奕奕,精神飽滿,健康長壽,就一定要跳開七情的枷鎖,不棄之必為其所累。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過:「世界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浩瀚的是人的心靈。」要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必須有寬闊的胸懷和健全的身體,而擺脫七情的影響是關鍵因素,佛家鼓勵一般人放棄對情的執著,用慈悲心來代替。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磨難重重,但是,只要樂觀向上,坦然處之,心境寬闊如海,一切煩惱憂愁執著就會煙消雲散。古人很早就懂的這個道理,思想上安定清淨,不貪欲妄想,體內的真氣就會和順,精神內守而不耗散,疾病無從發生,而真正達到養神的目的。◇

=======================================================================

養生智慧:養德
中醫養生.中醫師觀點3
文 ◎ 胡乃文


玉米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吃多了會煩熱,而冬季使用它,卻很相宜,讓人有保暖的作用。(Getty Images)

古人懂得「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之道,又懂得「養德」即是最好的「養生」方式。治人於未病之前,杜絕生病,不再以藥物戕害身體,這不是很有智慧嗎?

中醫學的理念,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節氣,人的身體五臟與節氣的特性相應也不同,春應生、夏應長、秋應收、冬應藏。《內經》云: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養生」、「養身」這兩個名詞,許多人非常容易混淆。

顧名思義的想,「養身」就是讓人的身體得到健康、能夠適應於動變的情況,例如對流行病的抵抗能力、能適應季節冷熱的變化、能適應攝入的各種飲食。可古時的中醫典籍並未見這個詞。

「養生」這名詞,和「養身」一詞滿混淆的,為甚麼呢?

唐朝孫思邈有《道林養生》,講的和明朝的「抱獨居士」呂坤所云都大致相同,「餌藥、服氣、避險、辭難、慎時、寡慾」等,呂坤說,嵇康就是善養生的人,他對於死完全在考慮之外。所以,認為「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呂坤還說,德行是人自己的修養,當修養的德行夠,就算是踩在刀刃之上,那又怎能害到他的養生呢?由此可見,古人對於養生的意義和現在流行的講法有很多的不同。而且古時的養生,是以養德為重。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中,是因為春氣應生,所以注重春養生,養「生發之氣」。

古人的養生之法,和現代所云大相逕庭。因此,如何在冬季「養生」,很難以一個簡單的概念來說明。

春季是萬物「生發」的季節,要將那些屬於閉藏的冬季之時所積存於體內的廢物發散掉,故叫作「發陳」。在冬天這個季節時,萬物都得閉藏,人必須在此時「養藏」,躲在密閉的房間、躲在厚重的衣物裡面、躲在被窩中,讓自己不因為那很冰冷的天氣而受到傷害;這時不是養生的好季節。

《內經》云:冬季的亥子丑三個月,是屬「閉藏」的,這時水結成冰了、地也坼裂了,一定不准許干擾到人身的陽氣,這時白晝的時間比較短,應該和日光同時起落,所以要「早臥晚起」,使得腎所藏的「志」若伏若匿的有所收藏,要遠離寒、要趨就溫,不要讓皮膚的氣洩掉,讓氣極度的削減了。以上就是冬氣的相應,也就是「養藏之道」,如果不照著做而逆反它,就會傷到腎,因為不能養藏,所以到了來年春天「奉生」的資材就太少了,於是春季就會患「痿厥」之病。

在《內經》中所說的冬季三個月,意味的不只是冬季三個月。其實,每天都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天的時辰和每個月的地支都相同,一天有「子丑……」等時辰,一年也有「子丑……」等月份;「寅、卯、辰」為春,「巳、午、未」為夏,「申、酉、戌」為秋,「亥、子、丑」為冬。月份的冬天(十月、十一月、臘月)要養藏,時辰的冬天(晚上九點至凌晨三點)也得養藏。這段時間裡,不就是應該躺在床上、蓋上厚重的被子睡覺的嗎?

冬季要保暖,除了藏於密閉房間內、穿厚重的衣物、睡臥厚被外,食用食物也要有相應。《飲膳正要》書中云,春宜食麥、夏宜食綠豆、秋宜食麻、冬宜食黍。黍,《本草綱目》云,吃多了會煩熱,叫人不要多吃。而冬季使用它,卻很相宜,讓人有保暖的作用。

由此想到,古時明醫的智慧,現代人難能比得上;見《內經》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因為人們懂得「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之道,又懂得「養德」即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治人於未病之前,杜絕生病,不再以藥物戕害身體,這不是很有智慧嗎?◇

──本文轉自第99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