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產業紓困可能引發WTO訴訟 但救了再說
【大紀元12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周盈成日內瓦特稿)經濟衰退,美國政府可能為汽車業紓困,台灣已宣布對DRAM業紓困,這些補貼將來都可能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引起訴訟。但急難當前,也只能先考量國內經濟,WTO以後再說。
美國三大車廠通用、福特與克萊斯勒向政府求援,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巴洛索11月中就表示,如果美國政府的援助違反了WTO承諾,歐盟很可能會提出貿易訴訟。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網站15日的一篇題為「挑選贏家(Picking Winners)」的文章更指出,美國果真紓困汽車業,「幾乎確定會在WTO被訴」。
但歐洲本身其實也面對境內汽車產業要求紓困的壓力。
WTO補貼及平衡措施委員會常任專家羅昌發表示,依目前看來,美國的汽車紓困方案或台灣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產業紓困,不至於構成WTO體制下的「禁止性補貼」,但應該都會構成「可控告的補貼」。
依WTO的補貼及平衡措施協定,禁止性補貼包括以出口表現為條件的補貼,及鼓勵使用國貨以取代進口貨的補貼。
雖不屬於這兩種情形,但對其他會員國利益造成不利影響的補貼,受影響的國家可以提出控告。
任教於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的羅昌發接受中央社電話訪問時說,「以汽車業紓困這麼大的金額,對其他國家造成不利影響,應該很明顯」。
美國聯邦參議院在11日否絕了眾議院前一天通過的140億美元的汽車業融資暨重整法案,目前一般預期,白宮可能從國會先前通過的7000億美元紓困款中挪出款項,來對三大車廠進行緊急融資。
羅昌發說,歐盟或其他國家告或不告,不會是美國政府當前關切的重點,還是先救國內產業和工人再說。就算生產汽車的主要國家都各自進行補貼,較小的生產國倒霉,興訟也未必是後者的當務之急。
他指出,WTO的爭端解決需要時間,一個案件從提出諮商要求到一審完成,也要一年多。「現在先救活,到時候如果景氣已好轉,產業最緊急的時刻已過,就算輸掉官司,把補貼措施取消也就好了」;「WTO機制其實沒辦法立即反應這種狀況」。
WTO並沒有任何規定指出當經濟危機發生時,政府可以例外採用某些補貼措施來救產業,但如果各國紛紛把WTO規定丟在一邊,先救再說,羅昌發認為,「是有可能削弱WTO的權威」。要避免這種情形,「各國的自制相當重要」。
在目前杜哈回合的規則談判中,美國在去年6月才提案增加禁止性補貼的種類,包括借款給體質差和未來展望不良的所謂「不值得借貸」的公司,及提供給一個公司「不太可能從商業來源得到的」融資。對照美國目前情況,即使可以同情紓困確有必要,還是難免令人感到諷刺。
對此,羅昌發說,談判一般性規則時說一套,遇到國內具體產業問題時做一套,這是國際上的常態,但美國現在的情況多少會影響到它今後在談判中說話的分量。
他並表示,目前WTO禁止性補貼的範圍種類,應該還算穩定,將來變動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