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選讀(十六)
太宗皇帝即位不久,中書令房玄齡上奏說:「原來在秦王府供職的下屬中沒有被安置封官的,都抱怨說,前太子東宮和齊王府的官員,反而都在自己的前面獲得朝廷職位。」
太宗說:「古代被認為最公平的,都是持平寬仁且公正無私。丹朱和商均是堯、舜的兒子,堯、舜卻廢掉了他們;管叔、蔡叔是周公旦的兄弟,周公卻將他們誅殺了。由此知道統治天下的君主必須以天下為公,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偏私。諸葛亮是小國的丞相,還說過:『我的心像一桿秤,要公平,不能對人分輕重。』何況我今天治理著一個大國呢?我和你們的衣食都是來自天下百姓,這就是說,百姓們已經盡力事奉朝廷了,而朝廷卻還沒有將恩德施予百姓。現在選擇賢才,為的就是使百姓安居樂業。使用人才,只看他是否能夠勝任,哪能因為是新人或舊人而區別對待?見過一面,尚且可以互相親近,更何況是老部屬,怎麼會一下子就忘了呢!但如果才幹不能勝任,又怎能因為是老部下就優先任用?現在不談論他們有沒有才能,而只說他們的埋怨,這難道是最公平的原則嗎?」
貞觀二年,太宗皇帝對房玄齡等人說:「我近來聽說隋朝的遺老都稱讚高熲善於做丞相,於是我就看了他的傳記,他做官可以稱得上公平正直,尤其懂得治國的根本。隋朝的安與危,就決定於他的生與死。隋煬帝無道,高熲被枉殺。我怎能不懷念此人,於是放下書本,為他感歎!還有,漢魏以來,諸葛亮做丞相,也很公平正直。他曾上表廢黜廖立、李嚴,並將他們流放到南中。諸葛亮去世後,廖立聽到這個消息,哭著說:『我們恐怕要亡國了!』李嚴聽說諸葛亮逝世,自己也生病死去。所以陳壽說:『諸葛亮處理政務,推誠布公,凡是忠心為國的,即使是仇人也獎賞;凡是違法失職的,即使是親人也懲罰。』你們難道不羨慕並學習他嗎?我如今很羨慕前代的聖明帝王,你們也應該仰慕前代的賢良宰相,如果這樣,那麼好的名聲和高的官位就能長久保持了。」房玄齡回答說:「我聽說,治國的關鍵在於公平正直,所以《尚書》說:『不營私結黨,王道坦蕩寬廣。不結黨營私,王道公平正直。』孔子還說:『任用正直賢能之士,廢棄邪惡之徒,百姓就會心悅誠服。』現在聖上所崇尚的,正是政治教化的根本、推行至公之道的關鍵,可以囊括天下,教化成功天下百姓。」太宗說:「這正是我心中所想要的,我怎能和你們說了卻不實行呢?」
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生的,貞觀六年將要出嫁,太宗詔令有關部門備辦的嫁妝,比長公主多一倍。魏徵上書說:「從前,漢明帝要封他的兒子,他說:『我的兒子怎能和先帝的兒子享受同等待遇呢?封國只能相當於楚王、淮陽王封地的一半。』前代史籍將這件事傳為美談。天子的姊妹叫做長公主,天子的女兒叫做公主。既然加上了『長』字,實在是比公主尊貴。感情上雖然有所不同,從道義上講卻不應有等級差別。如果讓公主出嫁禮儀超過長公主,在道理上恐怕說不過去,希望陛下仔細考慮。」太宗很讚賞他的意見。於是把魏徵的話轉告給皇后。
長孫皇后感歎說:「曾經聽說陛下很敬重魏徵,只是不知道是為什麼。今天聽了他的諫言,能用道義來克制君主的感情,真是國家的好大臣啊!我和陛下結髮成為夫妻,承蒙陛下敬重,情義深重,但我每次有話要和陛下說的時候,一定要先看陛下的臉色,尚且不敢輕易冒犯陛下的威嚴,更何況作為臣子,和陛下之間感情較為疏遠,又有禮儀上的阻隔。所以韓非子聲稱遊說是件難事,東方朔也說進諫很不容易,都有道理啊。忠言逆耳而利於行事,做國君的務必認真對待。採納忠言就會天下太平,拒絕納諫朝政就會混亂。真心希望陛下認真思考這個道理,那麼天下百姓就十分幸運了。」於是,長孫皇后請太宗派遣宮中使者,帶著五百匹絹,到魏徵家裡賜給他。
評講:自古賢明的君臣處理政事,都講究公平二字。處事不公,則奸邪之徒就有機可乘,正直的人難免會受到冤枉。處事公平,想鑽營的人就沒有得逞的機會;久而久之,國家政治及社會風氣就會煥然一新,從而達到無為而治。太宗皇帝依才能提拔官員,而不是優先照顧自己以前的部屬;採納魏徵的諫言,減少公主的嫁妝,都表現出了一代聖王的恢弘氣度。
從文中所舉的諸葛亮治蜀的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只要是處事公正,即使是被處分的人,也會心悅誠服,心存感激。反之,被偏袒之人也不一定心存感激,反而認為是應該得到的;長此以往,助長了邪惡之風,國家也將大亂而不治。
轉載 正見文章://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12/31/50151.html
(//www.dajiyuan.com)